秋分至,食俗暖:9月23日记得“吃4样,做1事”,纳福安康迎金秋

秋分节气记得吃红烧肉、汤圆、酸汤、花馍四样传统美食,并举行祭月仪式,寓意幸福安康。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9月23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这一天,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正是丰收与感恩的时节。在这个承袭着千年智慧的特殊日子里,无论贫富,记得遵循老祖宗留下的“吃4样,做1事”传统,为家人祈福纳祥,寓意幸福安康。

秋分食俗: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自古便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在这个昼夜平分的特殊时刻,人们通过特定的食俗,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传承千年的饮食习惯,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第一样:红火美满红烧肉

随着秋分节气到来,北方的天气逐渐转凉,正是“贴秋膘”的好时节。一碗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不仅能够补充能量,更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美满幸福。

​家常红烧肉做法​​:选用带皮猪五花肉,切块焯水后,用铁锅慢慢煸炒出油,加入葱、姜、花椒、八角等香料炒香。倒入老抽上色,加入开水和适量红糖,小火慢炖四十分钟,让肉块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最后放入提前煮好的鸡蛋,再炖二十五分钟,待鸡蛋染上诱人的酱色,即可出锅。这道菜肉质酥烂,鸡蛋入味,是秋分时节不可错过的美味。

第二样:团团圆圆吃汤圆

秋分吃汤圆,是源自农耕时代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糯米制成的白圆子串起来,放在田间地头,称为“粘雀子嘴”,寓意防止雀鸟偷食粮食,期盼五谷丰登、财源滚滚。

​手工芝麻汤圆制作​​:将糯米粉加水和成稍硬的面团,分割成小块后按扁,包入黑芝麻馅,收口捏紧后团成圆球。水开后下锅,待汤圆浮起即可食用。这圆滚滚的汤圆,象征着家庭团圆、生活圆满,是秋分时节必备的吉祥食品。

第三样:洗涤肝肠喝酸汤

民间有谚:“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秋分时节喝酸汤,是许多地方的传统习俗。这碗酸爽开胃的汤羹,既能缓解秋燥,又能健脾开胃,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

​家常酸汤做法​​:先用鸡肉熬制高汤,加入豆腐条、木耳丝煮沸。用淀粉勾芡后,加入醋、胡椒粉、盐、味精调味。最后淋入蛋液,撒上香菜段即可。这碗酸中带辣、咸鲜可口的汤品,既能温暖身心,又寓意着洗涤尘埃,迎接新生。

第四样:祈福纳祥蒸花馍

秋分时节,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制作花馍的传统。人们用面粉捏成月宫、玉兔等造型,表达对月神的敬意,祈求风调雨顺、安康幸福。

​传统花馍制作​​:将面粉、酵母粉和水混合揉成光滑面团,发酵至蜂窝状后揉匀。将面团分成小剂,一层层叠起,中间放上红枣,顶部用面团捏成玉兔和花朵装饰。二次发酵后上锅蒸二十五分钟,焖五分钟后出锅。这些造型别致的面点,既是美食,更是艺术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要一事:祭月祈福念感恩

秋分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祭月。自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人们在这一天设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祭品,向月神表达敬意,祈求阖家平安、五谷丰登。

如今,虽然完整的祭月仪式已不多见,但我们仍可在秋分夜晚,与家人一同赏月,感恩自然的馈赠,祈愿生活的美好。这个简单的仪式,让我们与传统文化相连,感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秋分养生:顺应自然的智慧

除了食俗传统,秋分时节还要注意养生保健。此时天气转凉,燥邪当令,宜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悲秋”情绪,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节俗似乎显得有些遥远。然而,正是这些传承千年的饮食习惯和民俗活动,让我们与祖先的智慧相连,与自然的变化同步。在秋分这一天,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准备一顿传统美食,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暖与力量。

秋分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感恩收获,珍惜当下。在这个昼夜平分的美好时节,让我们遵循老祖宗的智慧,吃四样吉祥食物,做一件传统仪式,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纳祥,迎接金秋的到来。

​秋分至,夜渐长,一份食俗一份情。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用味蕾感受季节的变换,用心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祈愿:岁月静好,幸福安康!​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