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十元管饱的路边摊,如今动辄三四十元,涨价的不仅是价格,还有打工人逐渐远去的市井温暖。
2025年秋,深夜加班的李小姐像往常一样走向公司楼下的小吃街。她熟练地走向常去的炒粉摊,却听到老板喊出“加蛋15,加肉20”的报价。她愣在原地,恍惚间想起三年前,同样的炒粉只要10元,还能免费加豆芽。

这不是个例。从手抓饼到螺蛳粉,从烤面筋到煎饼果子,曾经“10元管饱”的路边摊,正在集体变身“高价刺客”。一份调查显示,2025年全国路边摊均价已突破25元,较三年前上涨150%。打工人们无奈地发现:最后的价格洼地,正在消失。
一、记忆中的烟火气: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路边摊
曾几何时,路边摊是城市里最温暖的风景。
- 晚自习后的学生,用5块钱买3串烤面筋就能心满意足;
- 加班的白领,花8块钱嗦一碗酸辣粉就能满血复活;
- 凌晨的出租车司机,10元炒粉加蛋就是最好的夜宵。
摊主们扯着嗓子吆喝,铁锅铲碰撞出铿锵的节奏,油烟与香气交织成市井生活的底色。那时,“薄利多销”是行业默契,“量大实惠”是摊主们的骄傲。
二、涨价背后:谁推高了路边摊的价格?
1. 成本暴涨的连锁反应
- 摊位租金:商圈摊位月租从2000元飙至8000元;
- 食材成本:鸡蛋从3.5元/斤涨至5.8元,面粉涨幅超40%;
- 能源费用:液化气价格三年翻倍。
一位煎饼摊主苦笑:“现在卖8块连本都保不住,可老顾客接受不了涨价,我每天净亏50元。”
2. “网红化”的诱惑与陷阱
火山石烤肠(5元/根)、芝士爆浆煎饼(22元/份)、龙虾尾烤冷面(35元/份)……“网红小吃”打着消费升级的旗号,将路边摊推向轻奢化。有摊主坦言:“不包装就落后,但包装的成本最终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3. 盲目跟风的恶性循环
“隔壁炒粉涨到15,我家炒面也得跟上”,这种攀比式涨价导致整条街价格虚高。更有人以“高端食材”为名涨价,用的却是批发市场的普通货。
三、打工人的困境:吃不起的加班餐,消失的烟火气
张师傅在CBD做了十年炒粉,今年终于撑不下去:“老顾客都说吃不起,年轻人宁可点外卖套餐。”他的摊位月流水下降30%,却还要面对20%的成本上涨。
而打工人们正被迫改变习惯:
- 自带饭盒比例从15%增至40%;
- 便利店盒饭销量同比上涨25%;
- 网友调侃:“以前嫌弃食堂,现在连路边摊都高攀不起。”
四、路边摊的未来:如何在生存与良心间找平衡?
合理的涨价并非不可接受
有摊主推出“明码标价成本表”:面粉涨多少、油涨多少,让顾客理解涨价原因。这种透明化操作反而获得理解。
拒绝“伪升级”,回归味道本质
杭州的“老王煎饼”坚持10元基础款,同时推出18元豪华版,满足不同需求。老板说:“不能因为有人吃龙虾,就忘记鸡蛋煎饼的本分。”
数字化管理降本增效
上海部分摊主联合开发采购APP,集体议价降低食材成本;成都夜市推行“智慧能源”,液化气消耗下降20%。
五、城市的温度:需要的是烟火气,不是烟火价
路边摊的本质是民生工程,而不是暴利行业。
它应该为晚归的人留一盏灯,为辛苦的人留一碗热饭,而不是成为资本游戏的又一牺牲品。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怀念的不是便宜的价格,而是那个10块钱就能换来的踏实和温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