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刻石证秦史:4300米海拔上的千年凿痕,如何改写我们对秦始皇的认知?

国家文物局确认青海玛多县昆仑山石刻为秦始皇时期真迹,证实秦人二千二百年前已抵达青藏高原并留下地理与求仙活动的重要物证。

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的一则发布会,为一场持续三个月的学术争论落下了定音之锤——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海拔4306米处发现的“尕日塘秦刻石”,经多学科联合鉴定,确认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所刻。这块静立于黄河源头超过两千年的巨石,不仅以其苍劲的秦篆铭文补史之缺,更以其险峻的地理位置和清晰的凿刻痕迹,为我们重新理解秦始皇与昆仑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一、一块石头,如何撼动一段历史?

2025年6月,《光明日报》首次披露这块刻石的发现,瞬间引发学界与公众的广泛关注。石刻全文共36字,另有一合文,共计37字,清晰可辨的关键句为:

大意为:秦始皇派遣五大夫为使者,率方士至此,于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抵达此地,采集“乐”或“药”,并刻石以纪。

这段不足四十字的铭文,信息量却极为惊人。它不仅证实了秦始皇曾遣使赴昆仑采药求仙的史实,更将中央政权对西部边疆的探索与管控,推前至二千二百多年前。

二、科学鉴定:如何断定它来自秦代?

国家文物局组织石质保护、考古、古文字、篆刻等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两次赴现场勘查,最终从多个维度锁定其时代:

  • ​岩性与风化痕迹​​: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坚硬耐磨,抗风化能力强。刻痕内部与表面均检出次生矿物,表明其历经长期自然风化,绝非新刻;
  • ​工具与技术分析​​:文字凿刻痕迹清晰,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秦代工艺特征。元素检测排除现代合金工具使用的可能;
  • ​文字与书法特征​​:字体为典型秦篆,结构严谨、笔意古朴,与已知秦刻石如泰山、琅琊刻石风格高度契合;
  • ​地理与历史语境​​:刻石位于扎陵湖北岸,地处古称“昆仑”的河源地区,与秦始皇追求长生、西巡遣使的史实相吻合。

三、为什么这块石头如此重要?

​1. 它是目前已知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立于4306米的高原之上,本身就证明了秦人远征的惊人能力与意志力。

​2. 它是秦始皇求仙活动的直接物证​
《史记》载秦始皇多次东巡海上、西入陇西,寻求长生不老药。此石刻以第一手材料证实其曾遣使深入昆仑采药,是史书未载的重要补充。

​3. 它重新定义了“昆仑”的地理与文化意义​
“昆仑”在中国神话中历来是仙人居所、黄河之源。此石刻首次以实物证据将神话昆仑与现实地理明确对应,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中“昆仑意象”的实证基础。

​4. 它展现了秦王朝的经略视野​
秦人并非只重中原,而是早已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西部边疆。此举不仅为寻药,更可能是国家战略意义上的地理探索与政治宣示。

四、守护刻石:一场在“无人区”进行的文保行动

发现刻石后,青海省各级文物部门面临极大挑战:所在地高寒缺氧、无水无电、通信断绝。然而,自6月9日起,玛多县政府协调公安、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24小时轮班值守,克服极端环境,搭建临时保护设施,直至两次科考顺利完成。

国家文物局更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费中拨付98.85万元,用于设立保护围栏、修建看护用房、解决水电供应,决心将这一珍贵遗存“视同国保单位”进行管理。

五、结语:石头会说话,历史待重读

“尕日塘秦刻石”的认定,不仅是考古学界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关键拼图。它沉默地立于黄河源头两千余年,却在我们这个时代被重新“唤醒”,诉说着秦始皇时代那段追求长生、开疆拓土的壮阔历史。

或许正如国家文物局所言:“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这块石头提醒我们:历史从未断绝,它只是以各种形式隐藏于山河之间,等待后人以科学、敬畏与智慧,将其重新接续进民族记忆的长河之中。

而我们,正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与续写者。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