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豆子”到“数据大脑”,AI如何让上海商场和菜场“留住人心”?

上海商场和菜场正用AI读懂顾客心思,靠数据留住人,让传统商业从“经验猜测”变成“精准运营”。

1915年,南京路上,两位身着对襟短衫的男子,一人站路南,一人站路北,每经过一位行人,就往碗里投一粒豆子。几天后,他们得出结论:路南人流更多。于是,上海永安公司最终选址于此。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上海的商场与菜场里,另一种更精准、更智能的“数豆子”方式,正悄然改变商业的底层逻辑——不再依赖人的经验与直觉,而是靠数据说话、靠算法决策。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人工智能,这个看似遥远的技术概念,如今已无声融入上海实体商业的毛细血管,让它从曾经的“客流地”悄然转身为“客留地”。

一、“我们不再‘猜’顾客要什么,我们‘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走进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看不见的“数据之眼”正在温柔地注视。

这是一套名为“AI精准客流分析系统”的平台,它不采集人脸、不侵犯隐私,却能为每一位顾客勾勒出细微的行为轨迹:从衣着风格到步履节奏,从停留时长到逛店顺序,超200个特征维度在后台实时交汇。

“我们终于看清楚,是谁真正走进了商场,而不只是‘经过’。”商场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这里的顾客平均年龄35.3岁,51岁以上银发族超15%,独行者最多,家庭客群次之。这些原本模糊的“人群”,第一次以清晰的数据形态呈现在运营者面前。

于是,决策变了。

一个下沉式舞台,不再随机举办活动。上午银发族多,就推餐饮体验与健康讲座;下午和周末亲子客群密集,就转为儿童互动与教育推广。“每场活动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因为我们不再‘猜’,而是‘知道’。”

二、从“路过”到“走进”:一家金店的166%深逛率逆转

数据不仅能“看清”人,还能“诊断”店。

百联西郊内一家老牌金店,曾因业绩低迷打算撤场。商场以AI系统复盘其运营状况,发现一个问题:客流量不低,但“过店不进店”“进店不久留”现象突出。

比起“哪里人多”,更重要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不留?”

数据“搭脉”后,商场给出建议:门口增设醒目促销广告、安排专人引导、增加年轻化金饰品类。3个月后,这家店的深逛率提高166%,月销售额增长146%。

“过去调改靠经验,现在靠证据。”一位运营人员感慨,“AI正在教会我们如何更尊重人。”

三、AI走进菜场:“物”脸识别与“数据大脑”的民生温度

不只在高端商场,AI的暖意也照进了市井菜场。

在静安区宁家·黄山市集,每个摊位都装有一台AI智能识别电子秤。青菜、番茄、苹果放上台面,瞬间自动识别、称重、计价,无需人工查找码位。

“以前进货靠感觉,现在靠数据。”一位摊主笑着说,“哪种菜好卖、哪个时段人多,系统都告诉我。”

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经营哲学的转变——从“凭经验押货”到“按需采购”,损耗减少了,收入反而更稳定。

盒马甚至已将自研的AI视觉秤技术共享给多家商超,0.8秒识别千种商品,AI正在成为零售业的“通用语言”。

四、上海正书写“人工智能+消费”的新故事

国务院在《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将“人工智能+消费”列入重点领域。上海积极响应,推动AI终端“进千家万户”、商业终端“进千商万店”。

这不是技术的冰冷植入,而是一场关乎体验、效率与信任的系统升级。

从百联西郊的客流分析,到黄山市集的智能秤;从比斯特购物村的AI客服,到青浦奥特莱斯的VR导购——所有这些,都在做同一件事:把“人”重新置于商业的中心。

技术的终点,是让人被更好地理解​

AI不是替代人性,而是更细腻地理解人性。

它告诉我们: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仍是那份始于需求、终于信任的连接。
AI只是让这一切,变得更敏锐、更体贴、更温暖。

从一百年前的“数豆人”到今天的“数据大脑”,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读懂人、服务人、留住人的初心。

未来的上海街头,也许不再有人为计数投下豆粒,但每一条数据流、每一次智能识别,都在延续同样的使命:
让每一个走进商场和菜场的人,都感觉自己被看见、被懂得、被珍惜。

这才是AI之于商业最动人的意义。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