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署县乡村三级养老网络,让农村老人不离家也能享受专业照护。
广西某乡村,78岁的陈大爷第一次通过村里的养老服务站预约了上门理疗服务。“没想到在村里也能享受到专业的按摩理疗,价格还实惠。”他笑着说。这得益于广西最新推出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方案。

2025年,农村养老政策迎来重大利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让农村老人享受到更方便、更可靠的养老服务。这一政策变革将惠及数以千万计的农村老年人。
01 政策破局,三级网络构建养老新体系
面对农村老龄化加剧的现状,传统的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广西率先出台新办法,构建起县级机构、乡镇中心、村级服务站相互联动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县级机构重点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承担承上启下的枢纽功能;村级服务站则直接深入农村社区,提供最贴近老人的日常服务。
这种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让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特别是对于不愿意离开熟悉环境的农村老人来说,能够实现“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成578个苏木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5384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养老服务网络。
02 多重支持,让优质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为确保三级网络可持续发展,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土地优惠、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多管齐下,切实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
“有了这些政策支持,我们可以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上。”广西某县级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最终受益的是老人,他们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专业服务。”
汉川市创新性地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资金,补贴村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也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这些支持政策不仅帮助养老机构轻装上阵,也让农村老人能够负担得起专业养老服务,解决了“买不起”、“买不到”服务的双重困境。
03 科技赋能,智慧养老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正在成为农村养老服务的新亮点。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通过智能手环、紧急呼叫设备等终端,老年人可以随时随地呼叫帮助;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跟踪老人身体状况,提前发现健康隐患;线上服务平台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预约各种服务。
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让服务更加贴心。例如,一些地区为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水表,若长时间未用水将自动报警,社区人员便会上门查看。
科技与养老的深度融合,正在让农村养老服务从“有”到“优”转变,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04 人才培育,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专业人才短缺是农村养老面临的突出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地鼓励职业学校开设养老相关课程,加强养老服务技能培训。
“我们正在与多家职业院校合作,定单式培养养老护理人才。”某地民政部门负责人介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养老机构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也缓解了用人压力。”
同时,通过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考核评估,结果与补贴资金挂钩,倒逼服务机构提高质量。
这些措施正在逐步夯实农村养老服务的人才基础,为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05 创新探索,旅居养老盘活资源
一些地区创新性地将条件较好的农村养老机构纳入旅居养老路线,吸引了城市老人前来体验乡村生活。
这种模式形成了双赢局面:城市老人能够以较低成本享受田园生活,农村养老机构则提高了入住率和收入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本地老人服务。
“去年我们接待了200多位来自城市的旅居老人,带来的收入让我们有能力补贴本地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某农村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盘活了农村养老资源,还促进了城乡互动,为农村养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夕阳西下,广西某村的养老服务站里,几位老人正在一起做手工活动,笑声不时传来。“孩子们在外面打工也放心多了,知道村里有了这些服务。”正在参加活动的李奶奶说。
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设,不只是建设施、设站点,更是对养老资源、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
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农村养老正从家庭负担转变为社会共同参与的美好事业,让农村老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