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384名英军战俘,三人历险抵渝揭露日军”里斯本丸”号屠杀真相,谱写跨越国界的人性赞歌。
在东海最东端的东极岛,碧海蓝天之下,埋藏着一段跨越国界的生命赞歌。2014年,韩寒的《后会无期》让这个美丽岛屿进入公众视野;2025年,《东极岛》电影的热映,则让一段尘封83年的历史重新浮现——1942年,中国渔民冒死营救384名英军战俘的壮举,比任何电影剧情都更加震撼人心。

一、血色海洋:从香港陷落到“里斯本丸”号悲剧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数小时后,进攻英国殖民地香港。经过18天浴血奋战,香港在圣诞节当天沦陷,11000多名盟军官兵和平民成为战俘。
1942年9月27日,1816名英军战俘被刺刀逼上“里斯本丸”号运输船。这艘被改造的死亡之船:舷窗焊死、船舱封闭、移除所有战俘标识。在闷热潮湿的船舱内,战俘们只能食用发霉的米饭和浑浊的污水。
10月1日,当船只航行至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日军军舰并发射鱼雷。第三枚鱼雷击中船尾,海水疯狂涌入。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救援船仅接走日本船员后,竟用木板封死战俘舱口,并向逃生战俘开枪扫射。828名战俘永远沉入海底,鲜血染红了东极海域。
二、黎明救援:中国渔民的英勇抉择
10月2日清晨,16岁的渔民林阿根在沙滩上晒网时,发现海面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人头,还有人高举英军帽子求救。他立即向72岁的族长沈万寿报告。
面对海上呼救的金发碧眼外国人,老族长敲响铜锣高喊:“救人啊!”198名渔民毫不犹豫地驾着46艘小木船,冲入日军封锁区展开救援。
林阿根为救一名被铁板压住腿的战俘,跳入刺骨海水中撬铁板20分钟,指甲全部崩裂。渔民们饿着肚子来回65趟,在惊涛骇浪中救起384名战俘。彼时海面上漂浮着数百具尸体,但渔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生还者。
三、藏匿与离别:生死关头的人性光辉
获救战俘被安置在岛上后,贫穷的渔民拿出家中仅存的米粮熬粥,奉上舍不得吃的鱼虾海蛎,烧热水为他们清洗。语言不通,就用比划表达关爱。
10月3日,日军侦察机发现异常。日军登岛逼问,殴打老族长沈万寿至满脸是血,并以屠村相威胁。为保护渔民,英军战俘主动走出藏身之处。381名战俘被押走时,眼中满含感激与不舍。
然而在礁石洞中,还有三名战俘因伤藏匿: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高级经理伊文斯、英国皇家海军中尉法伦斯、英国驻港外交官詹姆斯顿。林阿根每天伪装挖贝人,将米饭和药品藏于石缝中,甚至不惜自己摔伤以血迹掩盖藏匿点。
四、千里护送:穿越封锁的生命之路
几天后,渔民们冒着暴风雨将三名战护送至葫芦岛。当地村医用草药为伊文斯治疗被鲨鱼咬伤的腿。在舟山抗日游击队帮助下,他们伪装成鱼贩,将战俘藏于木桶中躲过日军盘查,最终送达宁波教堂。
经过十天辗转,三名战俘抵达浙江云和的英军办事处。分别时,中年伊文斯抱着16岁的林阿根痛哭:“你是我的再生父亲!”这个少年渔民用勇气和智慧,书写了跨越年龄与国籍的生命奇迹。
五、真相大白:重庆发声震撼世界
1942年11月,三人抵达重庆后立即引起轰动。他们向英国大使馆详细陈述了日军暴行,驳斥了日本《朝日新闻》所谓“人道救援”的谎言。
伊文斯在重庆广播中动情地说:“东极岛的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我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证词通过国际媒体传遍世界,撕破了日本“大东亚共荣”的虚伪面具,激发了全球反法西斯斗志。
六、历史回响: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
战后统计,381名被押回的战俘中仅有约110人幸存,存活率不足30%。1946年,参与暴行的日军在香港接受审判。英国政府给东极岛的感谢信被贴在村祠堂上,成为全岛的集体荣誉。
获救战俘凑集的2000英镑被渔民原封退回,附言只有一句:“救人是本分。”如今,青浜岛海岸边的铜铸纪念碑永恒铭记着这场跨国营救,见证着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
东极岛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能摧毁生命,却无法摧毁人性;海水会淹没船只,却无法淹没善良。在这片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海域,人性的灯塔永远照亮人类文明的航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