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兴起”假装上班公司”:30元体验职场生活,折射数字时代工作焦虑与社交需求。
在杭州市滨江区金盛科创大厦23楼,一个挂着”假装上班无限公司”铜牌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准时”打卡上班”,认真对着电脑工作,参与同事间的午餐社交,却只需支付30元/天的工位费。这个由90后创业者陈英健创立的特殊空间,正在成为观察中国职场文化变迁的独特样本。

一、职场cosplay:当”假装上班”成为刚需
早晨9点,谢女士像所有上班族一样挤进电梯。她在”工位”上摆好《爆款内容方法论》,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位线上美术课主播并非公司员工,而是”假装上班公司”的付费用户。”在家直播一年后,我患上了严重的社交饥渴症。”她坦言,”我需要一个能看见活人的地方。”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职场拟态需求”。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最新研究显示,在远程办公普及的背景下,37%的自由职业者存在”办公室怀念综合征”,表现为对工位社交、茶水间闲聊等职场场景的病理性渴望。”假装上班公司”提供的正是这种”职场代餐”服务:
- 环境模拟:高端写字楼场景,配备标准办公桌椅
- 社交模拟:强制”打卡”制度,组织午餐聚会
- 仪式感模拟:发放工牌,举办”部门会议”
“00后”短视频博主小王将其比作”职场主题剧本杀”:”支付30元门票,就能体验8小时打工人生活,还能积累短视频素材。”她拍摄的《花30元上班是什么体验》视频获得230万播放量,这种”元职场”内容正在社交平台形成新赛道。
二、用户画像:谁在为”假装”买单?
通过对”假装上班公司”28位常驻用户的深度访谈,可以发现其核心客群呈现三类典型特征:
- 数字游牧族(占比45%)
如首饰电商主理人朱女士,她以150元/月的特惠价格长期租用工位。”家里有猫干扰工作,咖啡馆太吵,这里刚好。”这类用户将空间视为”生产力工具”,日均停留时间达6.8小时。 - 过渡期求职者(占比30%)
前教培行业从业者张先生每天穿戴整齐”上班”,实则在此准备公务员考试。”如果待在家,父母会不停追问找工作进度。”这种”表演式上班”成为缓解家庭压力的缓冲带。 - 职场体验者(占比25%)
包括自媒体博主、社会学研究者等短期用户。他们往往只停留1-3天,主要目的是观察或内容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吸引了像大宗商品贸易商戴先生这样的特殊访客。”年入百万的老板来体验打工生活,就像富豪玩生存挑战。”陈英健笑道。这种身份倒置的猎奇心理,折射出当代职场人普遍的身份焦虑。
三、商业逻辑:亏本生意背后的流量经济学
表面看,”假装上班公司”是个违背商业常识的项目:
- 成本倒挂:按40个工位满员计算,日收入仅1200元,而该写字楼实际日租金超3000元
- 管理难题:需处理”员工”间的社交冲突、物品丢失等问题
- 法律风险:存在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
但创始人陈英健有一套隐秘的运营逻辑:
- 空间媒体化:通过媒体报道获得的品牌溢价,已为其主业带来超200万潜在客户
- 用户资源池:聚集了自媒体人、设计师等创意阶层,形成天然合作网络
- 数据价值:积累的职场行为数据,正被开发为人力资源分析模型
“这本质上是个大型行为艺术。”商业分析师李敏指出,”当’假装上班’成为社交货币,其衍生价值已远超场地收入。”
四、社会镜像:解构职场本质的实验室
中国人民大学张友浪教授将这种现象解读为”职场祛魅化”过程:”当人们付费购买’上班体验’,说明雇佣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已被显性化认知。”在这个特殊空间里:
- 时间支配权易主:”员工”可随时离席,不受考勤束缚
- 绩效压力归零:没有KPI与末位淘汰
- 人际关系净化:同事间无利益纠葛
这种”纯净版职场”反衬出现实职场的精神重负。正在此”实习”的社会学研究生小林发现:”去掉生存压力后,工作本身竟变得愉悦。”她的田野调查显示,83%的”假装上班者”工作效率高于真实职场。
五、未来演进:从行为艺术到新业态
随着”共享工位”需求激增,这种模式正在全国复制升级:
- 深圳版:结合AI面试模拟,提供职业培训
- 成都版:植入心理咨询服务,解决职场抑郁
- 北京版:打造”职场元宇宙”体验馆
法律专家建议,这类创新应建立”三防机制”:防非法集资、防信息泄露、防劳务纠纷。而更根本的启示或许是:当Z世代用游戏化解构传统职场,企业是否该重新思考雇佣关系的本质?
“我们不是在贩卖虚假,”陈英健指着墙上的标语说,”而是在探索工作的另一种可能。”在这个人均5段职业经历的时代,”假装上班”或许是最真实的职场宣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