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导游制止游客大妈徒手抓馕拍照不买的不文明行为,引发对旅游尊重与消费道德的思考。
在新疆喀什古城一个转角,阳光洒满街道,空气中飘着烤馕的香气。一位头戴花丝巾的大妈徒手抓起摊上金黄的馕饼,咧嘴微笑,让女儿连拍数张照片。随后她随手将馕一扔,转身就要离开。

“阿姨,您拿完人家的馕,不买吗?”一个响亮的声音从人群里传来。
说话的是带团路过的新疆本地导游阿依努尔。她看着大妈愣了一下,然后不耐烦地摆手:“不买不买,就拍个照。”
一场关于旅游文明的小小对峙,在这个温暖的午后悄然发生。
一、“5块钱的馕”背后,是尊重与体面的价值衡量
新疆馕饼,素来有“新疆人生命之粮”的美称。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新疆,馕被视若珍宝,人们不会轻易浪费,更不会随意亵渎。
那个被大妈抓过的馕,价格仅5元。
“5块钱都不愿意付,却宁愿失去体面?”阿依努尔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我不是非要她买那个馕,我是要告诉她:别人的劳动成果,哪怕只值5块钱,也值得尊重。”
在互联网上,这场风波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想要合影没问题,但应该先征得同意,或者干脆买下来慢慢拍。”更有人分享正确做法:“我每次都会先买馕,然后请摊主帮我拿着一起合影,既尊重人又得到好照片。”
二、“举手之劳”的文明,为何如此艰难?
大妈在辩解时提到:“我看别的姑娘也这样。”
这种“别人做了,所以我也能做”的逻辑,暴露出旅游中常见的集体无意识。一个人做了不文明行为,如果没有被制止,很快就会有效仿者。而一句“别人也这样”成了开脱责任的万能借口。
阿依努尔没有让步:“您说的是那些拿着自己的馕拍照的游客吧?您拿的是摊主待售的食物,用手抓过了,别人还怎么买?”
这时大妈的家人赶忙打圆场,说他们本来就要买的。但视频记录显示,直到被制止前,他们都丝毫没有购买的意图。
三、一场小小的对峙,映照旅游文明的大议题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多关注,是因为它折射出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一些游客的行为与当地文化、习俗之间产生了摩擦。
新疆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接待游客数以千万计。绝大多数游客都能做到文明旅游,但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却可能造成深远影响。
“每个游客都是一张名片”,一位新疆旅游从业者说,“我们欢迎游客来体验新疆的美好,但也希望大家能够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四、从“管闲事”到“正能量”,导游阿依努尔为何被点赞?
事件中,阿依努尔的“多管闲事”赢得了网友的一致称赞。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本可以视而不见——那不是她的游客,也不是她的摊点。但她选择了站出来。
“我觉得我有责任说出来,”阿依努尔说,“新疆是我的家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它最好的一面,同时也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这种“主人翁”意识,正是当下旅游环境中最需要的。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当作文明旅游的监督者和践行者,旅游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五、从“馕饼事件”到旅游文明的思考
事件最后以大妈家人购买馕饼收场,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交流与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和打卡。一个馕饼虽小,却折射出尊重、理解与包容的大议题。
当我们踏上旅途,就应该准备好放下成见、敞开胸怀,以谦逊的态度去体验不同的文化,用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当地的习俗。这才是旅游的真正意义。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旅行不是为了证明我来过,而是为了体验我从未体验过的生活。”
这个世界如此广阔,文化如此多样,我们通过旅行相遇、相识、相知。而文明,就是我们带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下次当您路过一个馕摊,想要合影留念时,不妨先买一个馕,然后邀请摊主一起微笑入镜。您会得到更温暖的照片,和更珍贵的旅行记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