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水席从昔日被称为”吃肉”的婚宴奢望,演变为今日的非遗美食,承载着一代人从温饱到小康的时代记忆与情感温度。
在洛阳老城李楼人的记忆里,参加婚宴从不叫“吃席”,而是带着浓浓馋意的两个字——“吃肉”。这个质朴的称呼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生活印记,一段让人泪目的温饱记忆。

时光倒流四五十年。那时的李楼,主食是玉米面蒸的虚糕、糙面馒头和烙馍,一碗飘着零星油花的面汤就是佳肴。饺子是过年才敢奢望的美味,肉更是稀有如珍馐。于是,“吃肉”成了人们对宴席最直白的渴望,也是最幸福的期待。
洛阳水席,在当地老一辈人口中原本有个更正式的名字——“官席场儿”。这并非寻常家宴,而是民间厨师根据官方宴席制式演变而来的特色宴席。《洛阳市志》记载,这是“近现代洛阳家庭菜演变的特色宴席”,包含8个凉菜16个热菜的完整制式。
在经济困难的年代,“官席场儿”根据主家经济条件分为不同规格:“五碗四”有一碗肉,“八碗四”有两碗肉。每张八仙桌坐八人,每品肉菜恰好切八块——方方正正的方块肉,肥瘦相间的条子肉,确保每人能吃到一块油汪汪、香喷喷的肉。这对一年到头难得尝荤腥的乡邻来说,已是天大的满足。
水席的精髓在于“汤汤水水”,高汤、胡椒、醋是三要素。由于物资匮乏,许多菜品用红薯淀粉巧手制作:扁垛、长丸子(假海参)、焦炸丸儿、蜜汁丸儿……厨师们用智慧将寻常食材化作宴席上的美味。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是晚上的“送喜菜”。婚宴结束后,主家会将剩余食材烩成一锅杂烩菜,配上点着红点的馒头,由端条盘的伙计挑着水桶挨家挨户分送。妇女们早早守在门口,说着“新媳妇真俊”、“早生贵子”的吉祥话,用碗盛回这份带着喜气的馈赠。
作者清晰记得,有次姐姐踢沙包不慎将沙包踢进他的碗里。明知不能再吃,他却仍偷偷抿了一口才舍得倒掉——那种对肉食的珍惜与不舍,成为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随着时代变迁,李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鸡鸭鱼肉成为家常便饭,酒店里的水席宴席琳琅满目。但老一辈人仍固执地沿用着“吃肉”、“吃桌”的说法,仿佛那个物质匮乏却人情温暖的年代从未远去。
如今,“官席场儿”已改称“洛阳水席”,成为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当我们品尝着二十四道精致菜肴时,或许不该忘记:它最初打动人们的,不仅仅是舌尖的美味,更是那份让每个人都能吃上一块肉的温暖心意。
从“吃肉”到“吃席”,从温饱到小康,洛阳水席的演变史,恰是中国百姓生活变迁的舌尖注脚。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那些曾经简单却真挚的渴望,不忘一代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与坚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