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医生提醒:身体出现这3个信号,建议及时检查2025-09-01 09:25·健康科普站

如果经常出现胃痛、口臭或家人也有类似胃部问题,建议及时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张女士,38岁,是一名公司白领。平时饮食清淡,也很少外出就餐,但近两个月来,她频繁感到胃胀、隐痛,尤其在上午空腹时症状更加明显。起初她以为是工作压力导致的消化不良,自行服用了胃药,但效果甚微。在丈夫的劝说下,她终于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发现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张女士十分困惑:“我平时很注意卫生,怎么会感染呢?”

医生解释,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其实非常普遍,且很多时候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据统计,我国约半数人口可能被感染,部分家庭共同生活的人群感染率甚至更高。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下存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通过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形成“氨云”保护自身,从而长期定植于胃黏膜,并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根据《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旋杆菌诊治指南(2023年版)》,我国Hp总体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家庭内传播尤为常见。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三大典型表现

1. 规律性胃部不适,空腹时加重

很多感染者会出现反复的上腹部隐痛、胀气、反酸或恶心,尤其在未进食时症状显著,进食后可暂时缓解。这种“空腹不适”是Hp引发胃酸分泌异常和黏膜损伤的典型表现,常被误判为普通胃炎或消化不良。

2. 顽固性口臭,口腔清洁难以改善

Hp可在胃内产生硫化氢和氨等气体,这些气味物质通过反流进入口腔,形成难以通过刷牙或口腔喷雾消除的口臭。如排除牙周病、咽喉疾病等因素后口臭仍持续,需警惕Hp感染。

3. 家庭内多人出现消化道症状

Hp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共同就餐、共用餐具、咀嚼喂食等行为均可导致家庭内聚集性感染。如果多名家庭成员常有胃痛、腹胀、嗳气等类似症状,建议共同筛查。

感染后是否必须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因子,长期感染显著增加慢性胃炎、胃溃疡、黏膜萎缩乃至胃癌的风险。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且根除治疗可有效降低病变概率。

是否需治疗应结合症状、家族史和胃镜结果综合判断。如伴有明显症状、胃癌家族史或已出现胃黏膜病变,一般建议进行根除治疗。

如何科学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 ​碳13/14呼气试验​​:无创、准确率高,是首选的检测方法。
  • ​胃镜活检​​:在胃镜下取黏膜组织进行检测,可同时观察胃部病变,适用于需明确诊断的复杂病例。
  • ​粪便抗原检测​​:适用于儿童、老人或不适宜做胃镜的人群。
  • ​血清抗体检测​​:仅提示曾感染,不能区分是否为现症感染,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与治疗并重:防传播、早根治

预防措施:

  • 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 不与他人共用水杯、牙刷或餐具;
  • 避免给婴幼儿口对口喂食;
  • 注意食品卫生,不喝生水,少吃生食。

治疗手段:

目前主要采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或伴随药敏试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疗程通常为10–14天。患者须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不可随意停药,否则易导致耐药性增强。停药后4周需进行复查,确认是否根除。

结语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个隐匿而普遍的健康问题。很多时候,“胃不舒服”不是小事,而是身体发出的提醒。如果出现文中提到的三类症状,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或家庭内多人不适,建议尽早检查、规范治疗。

保护好胃,就是为健康打下坚实根基。

📚 资料来源:

  • 《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幽门螺旋杆菌诊治相关指南
  •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2024)
  • 中国幽门螺旋杆菌科研协作组专家共识(2022版)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