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寻沙到精准制导:AI如何重写现代制药“配方”

人工智能正将药物研发从“大海捞针”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精确制导”的智能时代。

在德睿智药的实验室里,看不见传统药企中密密麻麻的实验架和瓶瓶罐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和显示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这里没有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忙碌地调配试剂,而是AI算法和工程师们正在“思考”如何造药。

传统药物研发,曾被形容为“在撒哈拉沙漠寻找特定沙粒”——化学家需要手动合成数万种化合物,再通过动物实验层层淘汰,最终存活率不足0.1%。

而现在,这一过程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改变。

01 药物研发革命:从“大海捞针”到“精确制导”

2025年8月27日,杭州市钱塘区举办“AI+生物医药”创新研讨会暨媒体采风行活动。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同走进钱塘,解码这个传统高投入、长周期行业的变革密码。

“我们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AI驱动的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德睿智药创始人兼CEO牛张明向参观者介绍:“什么是‘AI+制药’?传统新药的研发需要经历漫长的试错过程,但AI可以帮助研发人员更高效地按图索骥。”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重构了药物研发的路径​​。传统模式下,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15年时间,耗资数十亿美元。而现在,AI技术正在将这个时间和成本大幅压缩。

德睿智药作为“AI制药企业”的典型代表,已经展示了这种变革的力量。今年5月,该公司首款AI辅助设计的GLP-1RA口服小分子药物MDR-001完成IIb期临床试验,患者24周减重高达10.3%,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表现优异。

更令人惊叹的是速度。该项目启动仅8个月、合成不到100个全新的小分子即完成了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确认,并在19个月内获得了美国FDA的新药临床批件,比传统方法节省1.5-3年时间和超50%成本。

02 高校赋能:破解“死亡之谷”难题

企业实现药物研发“又快又准”,离不开区域创新生态的深度支撑。钱塘区早在2020年便与浙江大学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智药院”)。

“我们把AI的一些前沿技术融入新药创制当中,并初步形成了AI新药创制技术体系。”浙大智药院副院长曹戟介绍,“一个确定靶点的发现,是决定药物研发的基础;另外AI还可以用于化合物的设计和优化,显著提升分子生成成功率和有效性。”

浙大智药院成为钱塘区“高校赋能成果转化”的典型。自成立以来,该院坚持理论研究与产业转化并重,致力于打通从论文到药物的“死亡之谷”。

通过知识图谱、AI算法等,该院构建了原创靶点发现与验证技术体系,已孵化7家企业、承接项目140余项,​​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超200项​​。

杭州禹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浙大智药院成功孵化的案例之一。公司首个1类创新药已在白癜风等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取得瞩目成绩。

“我们多条管线都得到了浙大智药院人工智能制药技术的辅助,帮我们拓展研发思路、节约大量时间。”禹泓医药总经理胡誉怀介绍,目前,公司已顺利完成A轮融资,估值近8亿元。

03 产业集聚:钱塘造药“年年有突破”

作为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钱塘以杭州医药港作为主阵地,打造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目前已集聚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吸引高端人才超500名、院士团队16个。

全球十强药企有7家在此落户,产业营收突破500亿元,规模占据杭州市半壁江山。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为AI制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钱塘区的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从去年1款一类创新药成功上市,到今年又有3款新药进入审批阶段,“钱塘造”创新药正实现“年年有突破”的良性发展态势。

浙大智药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为产业创新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

“区内药企单项目研发投入普遍达4亿-10亿元,临床前候选分子仅5%能进入临床阶段,但AI正逐步改变这一现状,推动研发环节从‘大海捞针’转向‘精确制导’。”杭州医药港相关负责人表示。

04 未来布局:三方面发力AI制药新高地

面对AI制药这片新蓝海,钱塘区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路径。杭州市钱塘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冲锋表示,下一步钱塘区将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1+N”未来产业体系;二是聚焦AI医药、具身智能、高端芯片三大重点赛道,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三是强化政策与人才支持,计划出台专项政策,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这种政策支持对AI制药行业至关重要。因为尽管AI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药物研发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技术支持。政府的专项政策和人才引进计划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

从全球范围看,AI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8年,全球AI在药物发现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2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

钱塘区提前布局这一赛道,显示了其在前沿科技产业领域的战略眼光。

德睿智药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继续与AI系统“对话”。
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不仅仅是代码和算法,更是未来药物的数字雏形。

在钱塘区这片生物医药的热土上,浙大智药院的实验室夜里依然亮着灯,研究人员正在通过知识图谱和AI算法解析着疾病的分子机制。

杭州医药港内,7家全球十强药企的研发中心与本土创新企业比邻而居,形成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传统制药模式正像沙漏中的沙粒般悄然流逝,而AI制药的黎明已经到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