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回应产品检测出反式脂肪酸,称其来源于天然乳制品而非加工来源,含量符合国家“0反式脂肪酸”标准,并强调全线产品均使用真奶原料。
2025年8月25日,有媒体发布测评内容称包括喜茶在内的多家茶饮品牌的产品中存在反式脂肪酸,引发消费者关注。随后,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迅速回应,指出检测出的微量反式脂肪酸实际来源于乳品中的天然成分,符合国家”0反式脂肪酸”标准。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反式脂肪酸认知的不足,以及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
01 检测风波,多家茶饮品牌被指含反式脂肪
8月下旬,一份奶茶产品检测报告将喜茶、霸王茶姬等知名茶饮品牌推入舆论漩涡。媒体报道称,在这些品牌的产品中检测出了反式脂肪酸成分。
具体数据显示,喜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茶产品被检测出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113g/100g,霸王茶姬伯牙绝弦产品检测结果为0.0133g/100g。
报告发布后,立即引发了消费者关注。反式脂肪酸长期以来被称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与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健康问题关联,公众对其存在普遍警惕心理。
02 品牌回应,微量反式脂肪源自天然乳品
面对质疑,喜茶和霸王茶姬迅速做出回应。两家企业均指出,检测出的反式脂肪酸来源于天然乳制品,而非加工过程中添加的成分。
喜茶在声明中强调:”所有产品均使用真奶、真茶、真果、真糖等高品质原料”,并表示全线产品符合”0奶精、0香精、0果葡糖浆、0植脂末、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0速溶茶粉”的要求。
霸王茶姬也回应称,其产品中的微量反式脂肪酸同样来自天然乳源,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0.3g/100g的阈值,符合”0反式脂肪酸”的声称要求。
03 科学解读,天然与加工反式脂肪的健康差异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指出:”如今用植脂末等原料的奶茶反倒是不大可能检出反式脂肪酸,反而是用真牛奶、轻奶油的茶饮产品因为乳品中有天然反式脂肪酸而’被检出’。”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食品科技的进步。现代食品工业已经能够通过改进氢化工艺,大幅降低甚至消除加工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
乳业专家宋亮解释道:”如果奶茶中使用的是真奶原料,那么其中检测出微量的反式脂肪酸可能是天然的,这与使用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等原料带来的反式脂肪酸在健康影响上有所不同。”
04 标准界定,什么是真正的”0反式脂肪酸”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当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100克时,可以标注为”0反式脂肪酸”。
这一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考虑了天然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微量反式脂肪酸背景值,避免了”绝对零”的不现实要求。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乳及乳制品中天然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为0.83g/100g。这意味着使用真奶的饮品中出现微量反式脂肪酸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05 健康风险,不必过度恐慌的科学理由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牛奶中天然就含有反式脂肪酸,只要不是大量摄入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健康风险很低,大家不用对反式脂肪过于恐慌。”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这相当于每天不超过2.2克。
从检测数据看,喜茶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113g/100g,意味着需要饮用约2公斤该产品才会达到每日限值,实际摄入风险极低。
06 行业变革,奶茶原料的升级与进步
这场检测风波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茶饮行业的原料升级。曾经普遍使用植脂末、奶精的奶茶行业,已经大规模转向真奶原料。
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推广的”真奶”战略,恰恰成为了本次”被检出”反式脂肪酸的原因——这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越是使用高品质真奶原料,越可能检测出天然反式脂肪酸。
与此同时,食品技术的进步使得加工反式脂肪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非氢化工艺的普及让植脂末等产品能够实现真正的”0反式脂肪”。
07 消费者教育,食品安全信息的科学传播
此次事件凸显了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挑战。消费者往往对专业术语和科学概念存在理解偏差,需要更加精准的科普传播。
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话题时,应当提供全面背景信息,避免断章取义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品牌方也需要加强透明沟通,帮助消费者理解复杂的食品科学问题。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饮品时应该关注整体配料表,而不是单一指标。天然原料、少添加剂、营养均衡才是更全面的选择标准。
检测结果显示,喜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在被检测的所有产品中”最高”,这恰恰证明了其使用了最多的真奶原料。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结论——追求高品质原料的品牌反而在检测中”吃亏”.
食品科普作家云无心总结道:”消费者应该担心的是长期大量摄入加工反式脂肪,而不是天然存在于乳制品中的微量反式脂肪。用真奶的奶茶反而被指责,这就像指责水果含糖一样不合理。”
这场风波最终应该让我们认识到:食品安全需要科学解读,而非简单化的好坏二分。理性看待食品检测数据,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才是现代消费者应有的素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