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幼儿园130人食物中毒事件敲响校园食品安全警钟

广东阳江一幼儿园发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致130人发病,再次敲响校园食品安全警钟。

近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2025年7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显示,阳江市江城区一所幼儿园发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病数高达130例。这起规模较大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再次为校园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

事件回顾:幼儿园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官方通报,这起发生在阳江市江城区的幼儿园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被归类为”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0个发病案例背后,是130个幼儿的健康受损和130个家庭的焦虑担忧。虽然官方通报未透露更多细节,但如此规模的集体中毒事件在幼儿园发生,着实令人震惊。

沙门氏菌作为一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我国一直是食源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它主要污染肉、蛋、奶及其制品,人们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感染。感染者通常在4-48小时后出现肠胃炎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发热(体温可达38℃-40℃)、呕吐、腹痛和腹泻,这些症状可持续4-7天。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沙门氏菌:看不见的食品安全杀手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这种细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持续15分钟即可被杀灭。然而,它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数周至数月。

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用餐场所之所以容易发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因为集体供餐需要大规模处理食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大规模污染。特别是禽肉、鸡蛋和奶制品等常见幼儿园食材,都是沙门氏菌的高风险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鸡蛋尤其是蛋壳沾有鸡屎的土鸡蛋,需要特别小心处理。这些鸡蛋应该装入单独的容器再放进冰箱,且不应生吃。同样,未经灭菌处理的奶也不应直接饮用。

校园食品安全: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这起事件暴露了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幼儿园作为特殊场所,就餐者都是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更需要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从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到烹饪和配送,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

首先,在食材采购环节,需要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查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安全可靠。其次,在食材储存环节,需要严格执行生熟分开、温度控制等基本要求。再次,在食品加工环节,需要确保工作人员健康和操作规范。最后,在烹饪环节,必须保证食物彻底煮熟煮透。

预防措施:如何避免沙门氏菌感染

预防沙门氏菌感染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下是关键措施:

​彻底加热食物​​:高温可有效杀灭沙门氏菌,加工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时要彻底煮熟,尤其是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只禽类。

​严格生熟分开​​:处理生熟食物的砧板、刀具等工具要分开使用,用后分别清洗干净。冰箱中食物要生熟分层放置,避免交叉污染。

​安全保存食品​​:在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天气。剩饭剩菜应在冷藏条件(2℃-8℃)下存放,并尽快食用。

​加强个人卫生​​:处理食物前要彻底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处理生肉、禽肉或海鲜后,要清洗双手和所有接触表面。

监管责任: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体系

这起事件也反映出食品安全监管仍需加强。虽然我国有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对幼儿园、学校等特殊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更加严格和细致。

教育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督,增加突击检查频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的供餐单位实行退出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快速溯源并控制风险。

家长关注:如何判断幼儿园食品安全

作为家长,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管理,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关注孩子的饮食安全:

​了解菜单​​:关注幼儿园公布的每周食谱,注意是否包含高风险食品。

​观察孩子反应​​:每天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情况,注意是否出现食欲不振等异常现象。

​参与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工作。

​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如饭前洗手、不吃变味食物等。

结语:食品安全无小事

广东阳江幼儿园130人食物中毒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无小事,特别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幼儿群体。这起事件应该引起全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从政府监管到学校管理,从食品供应商到家长监督,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希望这样的事件能够成为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的契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毕竟,孩子的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