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积水防蚊虫,避免叮咬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
近期,我国部分城市出现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这一由伊蚊传播的疾病引发广泛关注。据国家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其中输入性病例占比超过八成。

随着夏秋季节交替,蚊媒密度逐渐升高,了解并防范基孔肯雅热已成为当前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
01 认识病毒,揭开基孔肯雅热的面纱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名称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Makonde语,意为“弯曲起来”,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关节疼痛而弯腰屈体的姿态。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发病。伊蚊,即我们常见的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包括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两个主要种类。
病毒传播遵循“人-蚊-人”的循环模式:当蚊子叮咬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的人后,病毒进入蚊子体内繁殖,再通过下次叮咬传播给其他人。值得注意的是,伊蚊在吸食病毒血症期的血液后,病毒在其体内繁殖需要8-10天时间,之后该蚊子终身具有传播能力。
02 识别症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有三大典型症状:
发热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患者体温可在短时间内升至39°C-40°C,持续1-7天不等。这种高热往往突然发生,伴有寒战、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剧烈关节疼痛是本病最显著的特征,多集中于手、腕、踝、趾等小关节。疼痛程度剧烈,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甚至无法完成日常动作。约70%的患者关节疼痛会持续数周至数月,部分患者疼痛可能持续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皮疹多在发病后2-5天出现,常见于身体和四肢,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伴有瘙痒感。皮疹通常持续3-5天后自行消退。
大多数患者为轻症病例,约一周左右可临床治愈。但对于婴儿、65岁以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感染后可能发展为重症,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03 清除积水,切断蚊虫孳生源头
伊蚊繁殖离不开水,清除积水是防控的治本之策。家庭防蚊要做到“清、倒、盖、疏”四字诀:
清——清除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等的花盆及托盘、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确保无积水滞留,从源头上减少蚊子繁殖场所。
倒——及时倒置可能积水的容器,如桶、盆、罐等,防止雨水积聚。
盖——加盖密封储水容器,如水缸、水池等,防止蚊子接触产卵。
疏——疏通沟渠、排水系统,确保水流畅通,避免形成死水潭。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种养的水生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防止蚊卵附着繁殖。社区层面应组织定期清理公共区域的积水,共同营造无蚊环境。
04 科学防蚊,多措并举阻传播
减少在伊蚊活动高峰期(清晨和傍晚)外出活动。如必须外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裸露皮肤应涂抹驱蚊药品,选择三证齐全(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和产品标准号)的产品。
使用驱蚊剂时,要每2-3小时补涂一次,保持持续防护效果。避免在树荫、草丛等潮湿处长时间停留,这些地方是蚊子栖息的高危区域。
居家防护要关好纱门纱窗,破损处及时修补。睡眠时使用蚊帐,婴幼儿和体弱者建议使用密闭性更好的蒙古包式蚊帐,提供全方位保护。
家中成蚊密度高时,可合理使用电蚊拍、蚊香或灭蚊灯。必要时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喷洒灭蚊药剂,但要注意使用安全。
05 特殊人群,需要采取额外防护措施
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加强防护。孕妇应避免使用含酒精成分的驱蚊产品,优先选择物理防蚊方式,如蚊帐、纱窗等。
儿童使用驱蚊产品时,要选择儿童专用配方,避免使用成人产品。2个月以下婴儿不建议使用化学驱蚊剂,应以物理防护为主。
慢性病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需要格外注意防蚊措施。同时,要管理好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状况稳定。
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关节疼痛症状可能更加严重和持久,需要加强个人防护,减少被叮咬机会。
06 健康监测,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做好自身健康监测是防控的重要环节。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特别是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到过疫区的人员,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治疗特效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包括退热、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关节疼痛明显者可进行物理治疗,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恢复期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防止病情反复。定期复查监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郑州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防控基孔肯雅热需要全民参与。清除积水等于清除了蚊子的“产房”,安装纱窗纱门相当于设置了“防护屏障”,正确使用驱蚊产品则是打造了“个人盾牌”。
这些措施简单易行,却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疾病侵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