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王富业倒悬深井勇救村民,彰显军人本色。
2025年8月3日,正午的阳光炙烤着河南赵店村的田野。刚从地里浇完水回家的王富业,正准备享用妻子准备的简单午餐。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余小英掉到小洋家的那口井里去了!”电话那头传来村民焦急的呼喊。王富业二话不说,丢下碗筷就往外跑。妻子还没来得及问清情况,只看见丈夫匆匆离去的背影。
六十米深井中的生命呼唤
事故现场已经围满了村民。大家对着直径仅30厘米的井口束手无策,只能朝着黑暗的井底呼喊。这口机井深达60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最初还能听到余小英的回应,但现在她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王富业拨开人群,俯身朝井口喊道:“小英,能听见吗?坚持住,我们这就来救你!”井底传来微弱的呻吟声,这让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
“等不及救援队了,我下去。”王富业果断脱下上衣,露出健硕的臂膀。村民们愣住了:这么窄的井口,成年人怎么可能下得去?
“王书记,太危险了!等专业救援吧!”
“再等就来不及了!”王富业语气坚定,“把麻绳捆我腿上,头朝下放我下去。”
倒悬六十米的勇气
在村民帮助下,王富业头朝下缓缓滑入井中。粗糙的井壁刮擦着他的皮肤,血痕顿时显现,但他毫不在意。越往下,空气越稀薄,光线越昏暗,唯一能指引他的,是头灯的光芒和井底微弱的呻吟声。
下降到40米深处,王富业终于看到了余小英。她大半个身子浸在冰冷的水中,意识已经开始模糊。王富业一把抓住她的衣领,向上方发出信号:“拉!”
然而,上升过程远比下降更加艰难。在距离井口五六米处,井管突然变窄。两人被卡住了。余小英因失去意识,双臂张开无法通过狭窄处。王富业不得不腾出一只手,用力将她的手臂按下,调整她的体位。
血液因倒悬而涌向头部,王富业感到阵阵眩晕和剧烈头痛。但他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坚持住,就差一点了!”
军民一心的救援力量
井口处,村民们屏息凝神。粗重的麻绳在他们手中缓缓拉动,每个人都为王富业和余小英捏着一把汗。村干部李喜鹊看到王富业因用力而颤抖的手臂,忍不住红了眼眶。
30分钟仿佛一个世纪那般漫长。当两人终于被拉出井口时,现场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王富业浑身是伤,满脸通红,几乎站立不稳,却第一句话就问:“小英怎么样?送医院了吗?”
余小英被紧急送往医院,而王富业只是简单处理了伤口,就默默地穿上衣服回家了。他没有告诉家人自己经历了怎样的危险,但救人的事迹早已传遍全村。
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8月11日,王富业接到原部队打来的电话。战友们在媒体上看到了他救人的事迹,纷纷为他感到骄傲。“换作任何一名老兵,都会这么做。”王富业在电话中轻描淡写地说。
这已不是王富业第一次舍己救人。1996年入伍的他,被分配到抗洪救灾模范周丽平生前所在连队。12年军旅生涯中,他参与过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抗洪抢险任务,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2008年退役回乡后,王富业始终牢记“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誓言。2017年,他当选赵店村党支部书记,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作为新使命。他引进服装厂,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整修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好当家”。
生命至上的永恒信念
在医院康复的余小英和丈夫赵立运,对王富业感激不尽:“王书记,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那天要是没有你,小英就危险了。”
王富业只是摆摆手:“都是邻里邻居的,不要说见外的话。你们平安就好。”
在这个平凡的小村庄,王富业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至上”。无论是12年的军旅生涯,还是退役后的村干部工作,他始终将服务人民放在首位。
井口救援的那30分钟,凝聚了一名老兵对生命的敬畏和担当。那倒悬六十米的勇气,那被井壁刮出的血痕,那坚持托举的颤抖手臂,都在诉说着一个永不褪色的信念:一日为兵,终身报国;一心为民,不忘初心。
当问及为何如此奋不顾身时,王富业的回答简单而有力:“无论是作为村干部、退役军人,还是普通村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生命至上,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深井中的托举,托起的是生命,举起的是希望,彰显的是一位退役老兵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