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肌肉流失危害大,专家呼吁’千金难买老来肉’,科学增肌比盲目减肥更重要。”
“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古语曾被视为健康箴言,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专家发现,老年人过度追求”瘦”可能适得其反。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肌肉减少症防治指南》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约20%患有”肌少症”,8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50%-60%。肌肉流失不仅导致乏力、跌倒风险增加,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痴呆密切相关。

一、肌少症:被忽视的”老年隐形杀手”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因衰老导致的骨骼肌质量、力量及功能下降的综合征。其危害远超普通衰老:
- 跌倒骨折:肌肉无力使老年人步态不稳,髋部骨折风险增加3倍。
- 代谢紊乱:肌肉是血糖的”储存库”,肌肉量下降会加剧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
- 寿命缩短:研究显示,肌少症患者5年内死亡率比健康老人高50%。
案例:70岁的李阿姨常年吃素,体重仅40公斤,一次跌倒后卧床不起,检查发现肌肉量不足标准值的60%,确诊重度肌少症。
二、自测:你的肌肉达标了吗?
- 小腿围测量(最简单方法):
- 男性<34厘米、女性<33厘米提示风险。
- 握力测试:
- 男性<28公斤、女性<18公斤需警惕。
- 五次起坐测试:
- 从椅子上站起坐下5次,耗时>12秒可能肌肉不足。
注意:若以上任一项异常,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双能X线吸收测定(DXA)或生物电阻抗分析(BIA)进一步诊断。
三、科学应对:营养+运动双管齐下
(一)营养补充:蛋白质是肌肉的”建筑材料”
- 足量优质蛋白:
- 健康老人每日需1.0-1.2克/公斤体重,慢性病患者需1.2-1.5克。
- 推荐食物:鸡蛋(每天1-2个)、鸡胸肉、三文鱼、豆腐(每餐掌心大小)。
- 维生素D+钙:
- 维生素D可增强肌力,每日晒太阳20分钟或补充400-800IU。
- 牛奶、奶酪、深绿色蔬菜富含钙质。
- 地中海饮食模式:
- 以橄榄油、鱼类、坚果、全谷物为主,抗炎抗氧化,延缓肌肉流失。
(二)运动干预:抗阻训练是关键
- 抗阻运动(每周2-3次):
- 弹力带训练(如坐位划船)、哑铃弯举(0.5-2公斤起步)、靠墙静蹲(每次30秒)。
- 有氧运动(每周3-5次):
-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40分钟,维持心肺功能。
- 平衡训练(每日):
- 太极拳、单腿站立(扶椅背)可减少跌倒风险。
注意:运动前需热身,避免空腹锻炼;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误区澄清:老年人增肌的三大迷思
- ”老了自然没力气”:
- 肌肉流失并非必然,80岁老人通过训练仍可增肌15%。
- ”吃蛋白粉伤肾”:
- 肾功能正常者适量补充安全,但需避免超量(每日>2克/公斤)。
- ”运动容易受伤”:
- 科学渐进式训练反而降低损伤风险,久坐不动更危险。
五、专家建议:从40岁开始”存肌肉”
肌肉从40岁起每年流失1%-2%,提前储备至关重要:
- 40-60岁:每周2次力量训练,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
- 60岁以上:定期筛查肌少症,必要时补充HMB(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等营养剂。
结语
“老来瘦”不如”老来肉”,肌肉才是长寿的本钱。与其盲目追求体重秤上的数字,不如关注肌肉质量和功能。从现在开始,吃够蛋白质、练对动作,让晚年生活更有力量!
小贴士: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已开设”肌少症门诊”,提供免费筛查和运动指导,可咨询当地卫生服务中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