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少年张世杰从田埂造’土火箭’到考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用猪圈硝土点燃航天梦,诠释了寒门学子逆袭的硬核浪漫。”
湖南新邵县的田野间,17岁的张世杰蹲在猪圈墙角,小心翼翼地收集着硝土。这些被常人视若无物的墙灰,在他眼中却是制作火箭燃料的珍贵原料。2025年夏天,这个曾被嘲笑”不学无术”的农村少年,凭借对航天的执着追求,成功考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用一纸录取通知书证明: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孕育出直上云霄的梦想。

电视屏幕里的航天启蒙
初二那年的一个夜晚,成为张世杰人生的转折点。与父亲一同观看的天和核心舱发射直播,让这个农村少年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火箭撕裂天际的震撼。”那束火光像是直接照进了我心里。”张世杰回忆道。从那一刻起,制作火箭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在没有专业指导的乡村,互联网成为他唯一的老师。姐姐用过的旧电脑成为通往航天知识的窗口,他如饥似渴地在视频平台学习火箭原理,在科技论坛钻研燃料配方。初中化学课上的过滤知识,被他活学活用于提纯燃料;英语成绩本不理想的他,为读懂国外技术文档,硬是将英语练到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的水平。这个曾经平凡的农村少年,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着从”学渣”到”技术控”的蜕变。
田埂上的”航天发射中心”
张世杰的”航天梦”起步于最简陋的环境。第一次火箭试射选在了他的生日,却因雨天潮湿导致燃料未能点燃。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失败,没有击垮他的热情。第二天,他与父亲再次尝试,当自制的火箭拖着尾焰冲上天空并成功回收时,新邵县的田野间诞生了一个微型”航天发射中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经费成为最大难题。发动机零件需要3D打印,他发动同学”众筹”,东拼西凑1700元买来二手设备。在这个同龄人沉迷手机游戏的年纪,张世杰的社交圈却围绕火箭制造形成了独特的”创客社群”——有人提供零花钱支持,有人帮忙寻找材料,还有人负责记录发射过程。这些看似幼稚的”众筹”行为,实则展现了一个农村少年非凡的资源整合能力。
不被理解的”不务正业”
在应试教育主导的农村学校,张世杰的火箭梦起初并不被理解。”别的家长都说我儿子不务正业。”张父坦言。但这位开网约车的父亲,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支持着儿子的梦想——工作再累也会陪他去试射,家里再拮据也添置了新电脑。这种看似”纵容”的背后,是一个农村家庭对子女兴趣罕见的尊重与包容。
转机出现在新邵二中的老师们发现这个”怪才”之后。学校专门腾出一间房作为他的实验室,拨付3500元经费,还安排指导老师。班主任龙艳娇的感慨道出了教育工作者的觉醒:”一个农村小孩对火箭有这么执着的热情,我们必须支持。”这种来自教育系统的认可,不仅为张世杰提供了物质支持,更给了他精神上的巨大鼓舞。
从乡村到北京的逆袭之路
2024年夏天的北京”水火箭科学日”活动,成为张世杰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设计的火箭在专家面前一飞冲天,获得了中科院院士庄逢辰的亲自颁奖。央视的报道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田埂上的少年,科普机构的模型采购更让他的爱好产生了经济价值——不仅还清了同学借款,还结余两万元用于后续研究。
这些认可的意义远超物质回报。对张世杰而言,最珍贵的莫过于证明了自己的道路可行。当他在乡村小学给孩子们讲授航天知识时,那些仰起的小脸上写满的向往,让他更加确信:农村孩子同样可以仰望星空,关键在于敢不敢把梦想付诸实践。
沈航:新的人生发射台
2025年7月28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村庄,标志着张世杰的航天梦进入了全新阶段。”沈航是我的新发射台”,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农村学子的朴实志向。从田埂上的土法研制,到即将接受系统专业教育,张世杰清楚地意识到:个人的兴趣追求,终将融入国家航天事业的宏大叙事。
这个用猪圈硝土制造火箭燃料的少年,他的故事远不止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模板。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当兴趣得到尊重,当特长获得引导,即使最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张世杰的火箭或许简陋,但他冲破的不仅是地心引力,更是农村学子面临的种种现实桎梏。
从新邵到沈阳,从自制火箭到专业学习,张世杰的追梦之路还在延伸。这个曾经仰望电视里火箭升空的少年,如今正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航天舞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的种子一旦播下,哪怕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绚丽的蔷薇,直指苍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