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票房惨败:盖尔·加朵的”反以情绪”解释背后,是迪士尼政治化改编的艺术溃败与好莱坞文化战争的残酷现实。
当盖尔·加朵在伦敦《逃亡者》片场被抗议者围堵时,这位曾以”神奇女侠”形象风靡全球的以色列女星,或许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现实与银幕的残酷反差。她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电影《白雪公主》正经历着比童话更戏剧性的命运——这部制作成本高达2.5亿美元的巨制,全球票房仅勉强突破2亿,成为迪士尼2025年最惨痛的滑铁卢。加朵将失败归咎于”反以情绪”,但这个解释只揭开了事件最表层的面纱。

政治风暴中的童话改编
《白雪公主》的拍摄周期恰逢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剧组内部流传的一个细节颇具象征意义:当加朵与饰演白雪公主的瑞秋·齐格勒在片场排练”魔镜对话”时,场外工作人员正在争论中东局势。这种现实与虚构的诡异重叠,预示了影片无法回避的政治语境。迪士尼高层曾考虑延期上映,但最终决定按原计划推进——这个决定被证明是灾难性的。
社交媒体分析公司Brandwatch的数据显示,影片上映前三个月,”抵制迪士尼”话题在阿拉伯世界的声量增长470%,而犹太组织”反诽谤联盟”发起的支持加朵行动仅获得其1/8的互动量。更致命的是,齐格勒此前在Instagram上支持巴勒斯坦的旧帖被挖出,引发以色列观众集体抵制。这种双向抵制形成完美风暴,导致影片在中东和以色列市场双双折戟。
文化战争中的身份困境
加朵的困境远不止票房数字。作为曾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的明星,她一直试图在好莱坞维持”非政治化”形象。但《白雪公主》宣传期间,记者总会将问题引向中东局势。某次采访中,当被问及”王后是否隐喻某国领导人”时,加朵的沉默被双方阵营解读为不同立场——这种”被站队”的困境,恰是当代明星政治化的典型写照。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文化认知的错位。加朵在以色列接受的采访中强调”艺术应超越政治”,但这恰恰是好莱坞近年来最敏感的争议点。《好莱坞报道者》的专栏指出:”当加朵说’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时,她没意识到,在’取消文化’盛行的今天,观众早已将消费选择视为政治表态。”
改编失败的艺术真相
将票房失败完全归因于政治因素,或许掩盖了更本质的艺术缺陷。烂番茄38%的新鲜度背后,是观众对迪士尼改编策略的集体失望。影评人普遍批评影片存在三重割裂:
首先是视觉风格的混乱。导演马克·韦布试图融合德国浪漫主义绘画与当代女性主义美学,结果呈现的森林场景被嘲为”Instagram滤镜下的黑森林”。其次是叙事逻辑的崩塌,新版将”真爱之吻”改为”自我觉醒”,却保留了七个小矮人设定,导致价值观系统自相矛盾。最致命的是选角争议——齐格勒的拉丁裔身份与格林童话中的描述差距过大,而迪士尼既想讨好多元文化受众,又不愿彻底重构故事根基,最终两头不讨好。
这种艺术上的犹豫不决,在票房数据中显露无遗。北美首周末票房仅3200万美元,远低于预期的6000万;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观众占比仅52%,打破迪士尼公主电影长期保持的70%+纪录。这说明核心受众对这次”女权主义改编”并不买账。
好莱坞的身份政治困局
《白雪公主》的失败正在成为好莱坞的警示案例。迪士尼内部流出的备忘录显示,公司已叫停《小美人鱼2》等续集项目,重新评估”政治正确改编”策略。这种反思来得正是时候——华纳同期上映的《指环王:洛希尔人》同样遭遇滑铁卢,证明观众已对”为多元化而多元化”的改编产生审美疲劳。
但将问题简单归为”政治正确过头”同样危险。Netflix的《海洋奇缘》真人版同样由少数族裔主演,却获得烂番茄92%好评,证明关键在于是否真诚服务于故事本身。正如《综艺》影评人格莱伯曼所言:”问题不在白雪公主的肤色,而在迪士尼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的改编。”
明星政治的代价与出路
加朵的遭遇揭示了明星政治化的高风险。在#MeToo和BLM运动后,好莱坞明星被期待就社会议题表态,但跨国明星面临更复杂的困境。加朵的以色列身份使她成为巴以冲突的”人形靶标”,这种”被政治化”的处境短期内难以改变。
或许出路在于更彻底的艺术转型。正如安吉丽娜·朱莉从动作明星转型为联合国特使,加朵可能需要超越”神奇女侠”的标签,寻找更具人文关怀的创作方向。有消息称她正在筹备自编自导的纪录片《边界之间》,聚焦中东地区女性故事——这种将个人经历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尝试,或许比任何公关声明都更有力量。
当《白雪公主》的蓝光碟被堆放在折扣区时,这场失败的意义已超越一部电影。它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分裂——当现实世界的冲突如此尖锐,连童话也无法保持其纯真的豁免权。加朵的失望,迪士尼的亏损,观众的愤怒,共同构成了一幅后真相时代的文化图景: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现实政治的又一处战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