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以秦腔名伶的跌宕人生折射时代变迁,用陕派现实主义美学打造了一部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质感的史诗剧作。
2025年8月,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主角》正式杀青,这部由张艺谋监制、张嘉益担任艺术总监的现实主义大剧,以166天的精心拍摄,将陈彦笔下那个跨越半个世纪的秦腔名伶故事搬上荧屏。在古装仙侠与都市甜宠剧充斥市场的当下,《主角》选择以秦腔艺术为载体,讲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种文化自觉与艺术勇气,使其尚未播出便已引发广泛期待。

一、文学与影视的跨界对话
《主角》原著小说作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其影视化改编本身就是一次文学深度与影像表达的精彩碰撞。小说通过忆秦娥从烧火丫头到秦腔名伶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中国社会四十年的沧桑巨变。这种时间跨度大、人物命运起伏剧烈的文本,对改编提出了极高要求。
制作方贰零壹陆影视此前成功将陈彦另一部作品《装台》搬上荧屏,此次再度联手陕西籍创作团队,显示出对本土文学的深刻理解。编剧郑桦、京榆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线浓缩为戏剧张力十足的叙事结构。从曝光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剧中通过秦腔《火焰驹》《游西湖》等经典剧目的排练演出场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艺术传承两条线索交织推进。
二、地域文化的现代表达
《主角》最鲜明的特色是其浓郁的陕西风味。剧中不仅大量使用方言对白,更将油泼面、羊肉泡馍等饮食文化,以及城墙根下的市井生活自然融入叙事。这种地域性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通过秦腔这一艺术形式,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
在山西芮城、西安等地取景的实拍画面中,斑驳的老戏台与现代化的剧场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传统艺术面临的转型困境。艺术总监张嘉益表示:”我们不是在展示古董,而是要让年轻人看到,秦腔这样的传统艺术如何与当代对话。”这种创作理念,使《主角》超越了地方戏的局限,成为所有传统文化传承的隐喻。
三、表演艺术的极致追求
刘浩存饰演的忆秦娥从11岁放羊娃到秦腔皇后的蜕变,对演员提出了极高要求。为准确呈现角色,刘浩存提前半年开始秦腔训练,从台步、水袖到唱腔进行系统学习。预告片中她身着红色戏服亮相的镜头,眼神中的坚毅与脆弱交织,已初现角色深度。
老戏骨秦海璐饰演的秦腔前辈,窦骁扮演的剧团导演,以及张嘉益特别出演的老艺人,共同构成了秦腔艺术的群像图谱。值得一提的是,剧组邀请多位秦腔非遗传承人担任指导,确保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腔都经得起专业审视。这种对艺术真实的极致追求,在当下影视创作中实属难得。
四、现实主义的美学探索
从《装台》到《主角》,贰零壹陆影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陕派现实主义”风格。导演李少飞摒弃浮夸的戏剧冲突,转而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普通人的高光时刻。在西安风雷年代影视基地搭建的主场景中,斑驳的墙面、磨损的桌椅,无不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这种美学追求得到监制张艺谋的加持。作为视觉大师,张艺谋将其对色彩与构图的敏锐感知注入剧中。预告片中忆秦娥红衣穿越人群的长镜头,既是对《大红灯笼高高挂》视觉语言的延续,又创新性地将戏曲元素融入现代叙事。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帮助团队找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影像的平衡点。
五、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
《主角》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剧中通过秦腔剧团在市场大潮中的沉浮,尖锐提出了”传统艺术如何活下去”的命题。忆秦娥与徒弟们的代际冲突,实则反映了艺术传承中的观念碰撞。
原著作者陈彦强调:”这部剧不是怀旧,而是要探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何滋养现代生活。”在预告片中,”演戏的最高境界是演给苍天看”的台词,道出了艺术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这种对文化根脉的追寻,使《主角》具备了超越娱乐的厚重质感。
六、市场期待与文化担当
在影视行业追求短平快的环境下,《主角》的创作显得尤为珍贵。总制片人任双有坦言:”我们明知道这不是最赚钱的题材,但总要有人做这样的事。”这种文化担当获得了多方响应——陕西省委宣传部将该项目列为重点文艺创作扶持作品,西影集团开放珍贵档案支持创作。
市场反馈也令人鼓舞。预告片发布后,”主角秦腔”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表现出意外热情。有评论指出:”《主角》可能开创一种新模式——用高质量影视作品带动非遗传播。”
随着拍摄结束,《主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部凝聚着文学深度、艺术匠心与文化情怀的作品,有望为国产现实题材剧树立新标杆。当忆秦娥的命运画卷徐徐展开,观众将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人的沉浮,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精神家园的深刻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主角》的播出,或将开启影视创作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