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污水围城:一条开封小巷背后的基层治理困局

“三年污水困局折射城市治理痛点:一条开封小巷背后的权责博弈与民生之痛。”

在开封市祥符区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里,居民王燕已经与恶臭相伴了整整三年。每当雨季来临,这里的积水能淹没成年人的小腿肚,居民们不得不垫着砖块进出单元门。这个看似普通的民生问题,却折射出当前城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当小产权房遭遇基础设施老化,当商户经营碰撞居民生活,究竟谁该为这场”污水围城”负责?

一、一条小巷的三年之痛

8月的开封暑气蒸腾,但在祥符区这条无名小巷里,弥漫的不仅是热浪,还有挥之不去的腐臭气味。顶端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巷道路面覆盖着厚厚的油污,几处下水井盖周围堆积着黑色淤泥,蚊蝇成群飞舞。住在三楼的李大爷告诉记者:”夏天根本不敢开窗,味道能熏得人头晕。”

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小产权房业主。2015年开发商交房时,配套建设了直径仅20公分的排水管。随着周边餐饮店增至8家,管道逐渐不堪重负。2022年首次出现严重堵塞后,问题便陷入”疏通-堵塞-再疏通”的恶性循环。社区工作人员坦言:”去年最严重时,抽污车一个月要来三次。”

二、多方回应中的责任迷宫

面对居民投诉,三个职能部门给出了不同解释:

​城管局​​认为这是”开发商遗留问题”:”按照《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商户应该先办理排水许可证,但这些小餐饮店多数证照不全。我们只能劝导,没有强制执法权。”

​住建局​​则指出资金困境:”根据《河南省老旧小区改造导则》,这种小产权房不在优先改造范围。要彻底重建排水系统,至少需要80万元,相当于改造5个正规小区的预算。”

​街道办​​强调管理难度:”我们组织了12次商户座谈会,但有的老板今天答应装油水分离器,明天就偷偷往下水道倒泔水。”数据显示,周边餐饮店平均每季度换手率达35%,监管难以持续。

三、解剖麻雀:小问题里的大矛盾

这条小巷的困境堪称城市治理的微观标本:

  1. ​规划滞后之痛​​2014年该区域规划为商住混合区时,未预见餐饮业聚集效应。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规定餐饮区排水管径应≥30公分,但早期建设的小产权房普遍不达标。
  2. ​权属模糊地带​​背街小巷的管养责任存在法律空白。根据《开封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宽度<4米的巷道不属于市政道路,开发商又早已注销,形成”三不管”地带。
  3. ​多元主体博弈​​记者调查发现,8家餐饮店中6家未安装隔油池,而32户居民中有18户将阳台排水管私接至雨水管。多方利益交织下,”公地悲剧”愈演愈烈。

四、破局之策:从应急到长效

针对此类城市治理”毛细血管”堵塞问题,专家建议三级解决方案:

​短期应急​

建立”商户共治基金”,由街道办牵头,商户按经营面积分摊抽污费用。郑州金水区试点显示,此法可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

​中期改造​

探索”微改造”模式。洛阳老城区通过EPC模式,将零散楼栋打包招标,使单栋改造成本降低40%。可优先更换主干管道,保留原有支管。

​长效机制​

将小产权房纳入”城市更新”范畴。参考重庆经验,对符合条件的小产权房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可享受正规小区改造政策。祥符区现有类似建筑约12万㎡,潜在财源可观。

五、问政平台的角色进化

此次事件中,顶端新闻”我想@领导”平台展现了新型舆论监督的力量。该平台运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转办民生诉求3721件,平均办结时间5.2天,较传统渠道快3倍。但专家提醒,媒体监督不能替代制度性解决,需要建立”居民吹哨-部门报到-全程公开”的闭环机制。

这条浸泡在污水中的小巷,正在等待一个标本兼治的答案。当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如何修补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或许正如那位每天垫砖出门的老人所说:”我们不求住得多好,只希望回家时,不用再踩着臭水进门。”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