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民赴美领馆抗议新任总领事伊珠丽勾结乱港分子,中方严正警告外部势力不得干预香港事务。
2025年9月的香港,台风季刚刚过去,天空湛蓝如洗。位于花园道的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外,一群香港市民高举“勾结乱港分子可耻”的横幅,他们的呼喊声回荡在中环的高楼大厦之间。 这场面仿佛时光倒流——六年前,同一条街道,类似场景曾反复上演。然而这一次,香港已经拥有了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全套法律屏障。抗议人群中有位老人直言:“我们经历过2019,不想再见动荡。”

01 伊珠丽回归,美领馆再成焦点
伊珠丽的回归带着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位曾在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被拍到与黄之锋等乱港分子会面的美国外交官,如今以总领事身份重返香港。 她的履历显示其擅长在复杂政治环境中运作:曾在黎巴嫩、叙利亚、约旦等中东地区工作,参与过所谓的“民主转型”项目。这次任命本身就是一个信号,表明美国在香港问题上并未改变干预立场。 9月中旬,伊珠丽到任后不久举办的招待会,因邀请陈方安生、刘慧卿等人物而引发争议。这些曾在反修例运动中活跃的政客,如今在香港新的政治格局中已被边缘化,但美领馆仍为其提供平台,这一举动被各界解读为美方的故意挑衅。
02 中方的红线警告
面对伊珠丽的动作,中方反应迅速而明确。9月23日,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在与伊珠丽会面时直截了当提出警告: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崔建春的用词极具分量,强调伊珠丽必须“恪守外交身份和职责”,不得与反中乱港势力勾连,更不能触碰中国划下的“红线”。这一表述背后,是中方对美方长期干预香港事务积累的不满。 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随后也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美国驻港总领馆若执意插手香港事务,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文章明确表示,香港国安法律体系已经筑牢,美国再想故伎重施,已经没有可乘之机。
03 香港市民的觉醒与反抗
与2019年相比,2025年的香港社会氛围已大不相同。9月24日的抗议活动中,参与市民接受采访时表现出更加清晰的政治认知和坚定的爱国立场。 “我们亲身经历过2019年的混乱,不愿香港再回到那种日子。”一位参与抗议的年轻人表示。这种从痛苦经历中获得的觉悟,正是香港社会由乱到治的思想基础。 抗议人群中不乏各年龄层和职业背景的市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对美国干预香港事务表示反感。这种民意的转变,是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使得外部势力在香港的操作空间大大缩小。
04 美国策略的变与不变
分析美国对港政策可以看出,其基本策略并未因香港形势变化而改变,仍是打着“民主自由”旗号,通过勾连本地反对势力,将香港作为遏制中国的棋子。 然而,香港的法治环境和社会基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安法及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实施,为香港建立了坚固的法律屏障。美方想要复制2019年的模式,不仅难以得逞,还可能因触碰中方红线而付出代价。 值得关注的是,美方近期在香港问题上的操作,与其在其他地区的手法如出一辙:通过外交官员与当地反对派接触,提供国际平台,制造舆论声势。但这种“模板化”操作恰恰暴露了其缺乏对香港实际情况的尊重和理解。
05 新时代的香港与国家立场
从2019到2025,香港完成了从乱到治的重大转折。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坚定不移,同时対外部干预的应对也更加沉着有力。 中方此次对伊珠丽的警告,体现了几个新特点:一是预警性,在问题初现时就明确划出红线;二是针对性,直接点名特定外交官的行为;三是坚决性,措辞明确不留模糊空间。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外交上的自信与成熟,也表明在香港问题上,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法律和应对体系,能够有效防范和反制外部干预。
随着夜幕降临,美国领馆外的抗议人群逐渐散去,但中环的灯光依然璀璨。香港的夜晚平静而祥和,与六年前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伊珠丽的到来仿佛投下的一颗石子,虽激起涟漪,却难以改变香江的流向。香港各界普遍认为,在国安法护佑下,香港已经迎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那个曾被外部势力搅得天翻地覆的香港,正逐渐成为历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