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手臂上的勋章:每一道烫伤疤痕都是生活的叙事

景德镇”鸡排哥”李俊永因炸鸡排双臂布满烫伤疤痕,却淡然表示”痛和痒都会过去”,其乐观精神感染众多顾客。

九月的景德镇,清晨的阳光透过莲花塘公园的树梢。48岁的李俊永正在准备他的炸鸡排小摊,那双布满烫伤疤痕的手臂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新旧交错的伤疤,有些已经泛白,有些还带着刚愈合的粉红色,甚至还有几处未愈合的伤口。 “炸鸡排时热油会溅起来,烫伤的。”站在一旁的“鸡排侄”轻声解释道。而当事人李俊永只是淡定地翻动着锅中的鸡排,仿佛那些伤痕只是普通的纹身。

01 油花溅起的疼痛与坚持

每天清晨五点,当景德镇还在沉睡时,李俊永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清洗、腌制、裹粉,每一个步骤都熟练而从容。直到热油遇冷食材的那一瞬间,油花四溅,这就是他手臂上那些伤痕的来源。 “新的伤口一般要痛两三天,痒一个星期左右。”李俊永一边翻动鸡排一边说,“最难受的是夏天,汗水流到伤口上,那种刺痛感让人睡不着觉。”但他从未因此考虑换职业。在他眼中,这些伤痕不是痛苦的印记,而是坚持的证明。 他的摊位上总是挂着一块小牌子:“现炸现卖,耐心等待”。等待的顾客们常常会注意到他手臂上的伤疤,而李俊永总是笑着说:“这是热油给我的‘勋章’。” 这种乐观感染了每一位顾客,也让他的小摊前总是排起长队。

02 幽默背后的生活智慧

“来啦!今天的鸡排会唱歌,不信你听——”伴随着油锅的滋滋声,李俊永的脱口秀式销售成为五中附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鸡排哥”,这个称呼如今已传遍整个景德镇。 他的幽默不是简单的招揽生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指着他的伤疤问:“叔叔,你的手疼吗?”他笑着回答:“这是油锅给我画的画,每一道都是不一样的图案哦。” 这种将痛苦转化为幽默的能力,来自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6岁随家人从南昌来到景德镇,他做过建筑工人、摆过地摊、开过小店,最后在炸鸡排这个行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生活就像炸鸡排,火候到了自然香。”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03 小摊前的人生百态

每天下午四点开始,五中校门口逐渐热闹起来。学生们、下班族、附近居民,甚至专程前来打卡的游客,都会在李俊永的摊前排队。 “鸡排哥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常来的张老师说,“不要辣、多孜然、切小块…他从来不会弄错。”这种细心和记忆力,让他的小摊充满了人情味。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总是会为附近的环卫工人预留几份鸡排,等他们下班来取。“天热容易坏,我就用风扇吹着等他们来。”李俊永说这话时,正在给一位环卫大叔的鸡排多撒了些孜然。 他的小摊不仅卖食物,更成为社区的情感驿站。失意的年轻人、开心的学生、疲惫的上班族,都能在这里获得一份温暖的食物和几句暖心的话。

04 疤痕之下的生命哲学

“痛和痒都会过去。”这句简单的话蕴含着李俊永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生活中的困难就像烫伤,刚开始疼痛难忍,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都会结痂、愈合,甚至成为生命的印记。 他手臂上的每一道疤痕都有故事。最长的那道是三年前除夕夜留下的,当时为了赶着回家团圆的顾客,他加快了炸制速度,结果被热油严重烫伤。“那天晚上去医院包扎完,我又回到摊位继续干活。”他轻描淡写地回忆。 这些伤痕见证了他的坚持,也成为了他与顾客之间的特殊纽带。很多老顾客会特意带来烫伤药膏送给他,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让那些伤痕有了不同的意义。

05 普通人的不普通坚守

李俊永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但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展现了中国普通劳动者最真实的模样。 每天工作12小时,全年无休,只有春节才休息三天。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十年。十年间,物价上涨了,周围店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的鸡排摊始终在那里。 “我没想过要做大做强,就这样挺好的。”李俊永一边包装鸡排一边说,“看到顾客吃得开心,我就开心。”这种简单的满足感,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他的儿子曾劝他退休享福,但他拒绝了:“我还干得动,为什么要休息?劳动让人充实。”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李俊永开始收摊。清洗工具、打扫卫生,每一个步骤都认真细致。那双布满伤痕的手臂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 “明天见!”他对最后一位顾客挥手道别,推着小车缓缓离开。车轱辘发出规律的声响,伴随着他轻声哼唱的小调,消失在景德镇的暮色中。 在这个追求速成与表象的时代,李俊永用他布满伤痕的手臂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智慧,不在于避免受伤,而在于学会与伤痛和解,继续向前。每一道疤痕都是生命的刻度,记录着一个普通人最不普通的坚守。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