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邱岸雄从《新山海经》的水墨动画到“早春长歌行”的当代山水创作,完成了一场融汇传统文脉与当代视角的文化寻根之旅。
在上海宝山区中成智谷创意园区,红砖墙上的斑驳痕迹记录着1876年淞沪铁路货运堆场的历史记忆。在这片工业遗存与现代艺术交融的空间里,艺术家邱岸雄的工作室犹如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隧道。高耸的穹顶下,悬挂着尚未完成的大尺幅山水作品,画布上的青绿之色仿佛将远方的山川云雾带入了这座曾经的工业建筑。

跨越时空的艺术旅程
今年早春,邱岸雄与一群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朋友开启了一场特别的旅程。十二位创作者——诗人、策展人、作曲家、舞蹈编导——从上海自驾出发,溯长江而上,最终抵达成都。这场跨越千里的行走,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迁徙,更是一场文化寻根的精神之旅。
“我们要以今天的人的状态去感受山水,描绘山水。”邱岸雄说这话时,目光投向工作室里尚未完成的作品。在他笔下,传统的青绿山水被赋予当代的表现形式,丙烯颜料在亚麻布上渲染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山水意境。那些留白处,不是未完成的遗憾,而是有意为之的呼吸空间,是当代山水画中最具东方智慧的审美表达。
从《山海经》到水墨动画的文化探索
邱岸雄的艺术之路始终伴随着对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1972年出生于四川广元的他,在成都度过少年时光,1990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像许多艺术青年一样,他最初被当代艺术的颠覆性所吸引。然而临近毕业时,一次对国学思想的偶然接触,点燃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998年远赴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求学的经历,成为邱岸雄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留学期间,一方面让我了解了西方,但也了解了差异性。”他回忆道。在异国他乡,文化碰撞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艺术需要从自身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
这一认知促使他回国后开始创作《新山海经》系列。他以古代奇书《山海经》为框架,将现代工业文明产物转化为神话中的奇异生物。飞机、汽车、火箭在他的笔下获得了一种诡谲的生命力,成为现代社会的隐喻。这一创作持续十余年,最终形成三部曲水墨动画,奠定了他在当代艺术界的独特地位。
病中悟道:山水画的新生
2017年,与瑞士艺术家伊夫·内茨哈默在复星艺术中心的双个展“山海蜃楼”结束后不久,邱岸雄被诊断出癌症。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不得不暂停忙碌的创作生活,重新思考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养病期间,他有更多时间沉浸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究。从董源的江南山水到赵伯驹的青绿境界,他在古人的笔墨中寻找精神慰藉。然而,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试图“基于直接的观察和经验去琢磨、锤炼出自己的一套绘画语言”。
邱岸雄特别偏爱宋代青绿山水,但他对色彩的运用有着独特的当代理解。“中国的色彩始终要灰一度,”他指着画布上的青绿色调解释道,“你看花青色,饱和度很低,就像山本身的颜色。”这种对传统色彩的现代诠释,使他的作品既延续了古典山水的精神气质,又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工作室:创作与生活的交汇点
邱岸雄的工作室是他艺术宇宙的中心。几乎每天,他都会从家中驱车半小时来到这个空间,从上午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在工作室里会更有创作欲望,”他说,“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创作之地,也是很好的展示之地。”
工作室的一角摆放着一架电子钢琴和一把陪伴他三十年的吉他。这些乐器不仅是休闲时的伴侣,更是他艺术思维的另一重延伸。正如他所说,弹琴时的状态与创作山水画时的专注有着某种内在的相通——都是与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早春长歌行”:艺术的多维交响
今年在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早春长歌行”,集中呈现了邱岸雄近年来的艺术探索。展览标题取自郭熙的《早春图》和汉乐府《长歌行》,寓意着对传统的致敬与创新。
展厅中,《新桃源仙境图》系列构建出理想化的山水世界;《读碑记》将传统碑刻元素融入当代语境;《石梁幻境》则通过影像与绘画的结合,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视觉体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四楼露场的公共艺术装置,透明屏幕上山水影像与黄浦江畔的城市景观相互叠加,形成历史与当代的视觉对话。
策展人朱朱认为,这些作品体现了邱岸雄“将个人行走的经验转化为文化寻根的旅程”的努力。在他的艺术中,山水不再是逃避现实的隐居之地,而是思考当代人生存状态的媒介。
传统与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邱岸雄的艺术实践,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他既不盲目追随西方当代艺术的潮流,也不固守传统绘画的程式,而是在两者之间开辟出独特的创作路径。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大魅力在于其蕴含的世界观。“中国人对自然始终敬畏,人始终比较渺小。”这种谦卑的态度,在当今技术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而他的作品,正是试图在当代语境中重新激活这种传统的自然观。
从《新山海经》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到近期山水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探索,邱岸雄完成了一次艺术上的蜕变。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风格转换,而是随着生命体验的深化而产生的自然演进。
站在工作室的巨幅画作前,邱岸雄说:“城市就像是山山水水一样的一个状态,它的空间在不断地变化、生长、衰老、死亡。”这句话道出了他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永恒与变化之间,寻找那些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
随着夕阳透过工作室的高窗,在画布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邱岸雄继续着他的创作。在这个由旧铁路堆场改造的艺术空间里,一位艺术家的山水之旅仍在继续,每一笔都是对传统的重新解读,每一幅画都是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