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秋前的街头因老字号鲜肉月饼排起蜿蜒长队,这既是对传统非遗手艺的坚守,也展现了海派文化在口味与工艺上的创新活力。
中秋未至,上海街头已现奇观。南京路、淮海路上,一条条蜿蜒百米的长龙成了申城独特的初秋风景。路过此地的外地游客无不驻足惊叹:”这边一条龙,那边也一条龙!”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感慨:”上海人应该是很讲究吃,不然没有理由这样排法。”

这壮观场面的主角,并非什么稀世珍宝,而是一枚枚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老字号的坚守与创新:当辣酱油遇见月饼
清晨八点半,真老大房门前已排起长队。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今年的月饼销量同比提升三成,日销售量达3万只。预计中秋高峰期,日供应量将达七万只。
“我们每天提早半小时开门,周五周六更是营业到晚上11点。”真老大房的老师傅介绍。令人欣慰的是,尽管需求激增,今年他们将不采取限购措施,”通过增加人手,我们要让每个顾客都能买到。”
今年的月饼市场,创新成为关键词。真老大房推出了牦牛青稞月饼和蟹粉鲜肉月饼新品。”牦牛肉来自高原,酥皮里加入了青稞粉,吃起来有青草的清香。”老师傅热情推介。
更令人惊喜的是,辣酱油这一上海人熟悉的调味品,今年也”跨界”成为了月饼馅料,成为市场的”黑马”。
当药香遇见肉香:中医与老字号的奇妙碰撞
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与中华老字号大富贵酒楼的合作,则展现了更具创意的融合。他们联合打造的”富贵香山十二令”品牌,推出特色中医养生鲜肉月饼,将人参、黄芪、西红花等药材融入月饼制作。
“药食同源的理念在中式糕点中有了新的诠释。”项目负责人表示。混合着肉香和药草香的月饼,或许初听令人难以想象,却真正体现了海派文化兼收并特的特质。
前店后工场:非遗手艺的百年传承
真老大房南京东路店保留了市中心历史最悠久的”前店后工场”模式。穿上白色工作服,记者进入制作车间,只见师傅们正在熟练地制油酥、打皮子、卷皮、揪段、包馅、盖章。刚刚包好盖章的鲜肉月饼生胚整齐排列,等待进入烤箱。
程师傅从事月饼制作已三十年。2020年7月,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制作工艺被评定为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师傅是第五代传承人,我算是第六代。”程师傅说,虽然这段时间很辛苦,但看到市民排队购买月饼,内心充满成就感。
同样坚守传统技艺的还有杏花楼。其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生产车间里,一款烧汁火腿月饼需要经过16道工序才能完成。精选的云南火腿与秘制广式叉烧酱经过小火慢煨,咸甜交融,肉汁被紧锁在饼皮之内。
“定型一遍、上色一遍、增亮一遍,每一遍都有特定的手法和方向。”杏花楼徐厂长介绍,他们严选优质草鸡蛋,用细毛刷以”半干”状态为月饼”上妆”,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手工技艺。
创新与传统:海派文化的月饼诠释
食品一店的月饼柜台里,今年推出的苏式月饼口味多达12种。咸口系列包括榨菜鲜肉、芝士牛肉、萝卜丝开洋等创新口味;甜口系列则有松仁豆沙、生椰拿铁、紫薯流心等时尚选择。传统与创新在此完美交融,恰如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
“加量不加价”是今年真老大房的另一大亮点。相比往年,今年鲜肉月饼的肉馅量提升了20%,让顾客用同样的价格享受到更实在的美味。
排队背后:一座城市的生活态度
为何上海人对鲜肉月饼情有独钟?或许,排队购买的不仅是一份月饼,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
对于老上海人来说,鲜肉月饼是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中秋味道。对于新上海人,排队购买鲜肉月饼则是融入这座城市的一种仪式。而对于游客,品尝地道的上海鲜肉月饼,是体验海派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北方人没有说买月饼排这么长队的。”一位东北游客感慨道。正是这种差异,凸显了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月饼里的上海精神
从经典的鲜肉月饼到创新的辣酱油口味,从传统手工制作到非遗技艺传承,上海的老字号用一枚枚小小的月饼,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开放、创新和包容。
排队的长龙终会散去,但上海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创新精神的坚持,将如同这年年飘香的月饼,持续传承下去。
在这个中秋,无论你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无论你选择传统口味还是创新品种,那一枚刚出炉的鲜肉月饼,都会用它的温热,告诉你什么是上海的味道,什么是家的味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