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高发期来临,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家长需注意预防和识别脱水症状,及时就医与科学护理是关键。
九月金秋,天气转凉,在大家享受凉爽舒适的同时,一种专门盯上婴幼儿的疾病也开始活跃起来——这就是被称为“秋季腹泻”的轮状病毒肠炎。据云南疾控部门发布的消息,每年9月份开始,儿童腹泻病例明显上升,10至12月将进入流行高峰期。

对于家有小宝宝的父母来说,这是一个需要特别警惕的季节。当孩子突然出现发热、呕吐、腹泻“三件套”症状时,很可能是被秋季腹泻缠上了。这种疾病来势汹汹,严重时会导致脱水,甚至危及生命。
01 认识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的“秋季攻势”
秋季腹泻,医学上多指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腹泻病。这种病毒之所以在秋季活跃,与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凉爽干燥的秋季环境非常适合轮状病毒生存和传播。
感染轮状病毒后,患儿通常会出现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1-2天。随后开始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最典型的症状是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每天可达数次至十多次。
“轮状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感染科专家表示,“病程一般持续5-7天,但严重腹泻和呕吐导致的脱水是最大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5岁以下儿童是秋季腹泻的高危人群,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最易感染。这是因为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相对较弱。
02 识别脱水信号,把握就医时机
当孩子感染秋季腹泻时,家长最需要警惕的是脱水症状。脱水是秋季腹泻的主要危险,严重脱水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脱水?专家指出几个关键信号:小便次数减少(婴儿连续4-6小时未排尿)、哭时眼泪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变差、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对于轻度腹泻,家长可以在家护理,重点是防止脱水。”儿科医生建议,“每次排便后都应补充液体,最好使用口服补液盐溶液,它含有适宜比例的电解质和葡萄糖。”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随意给患儿使用成人止泻药。儿童腹泻有时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排出病毒和毒素。强行止泻可能导致病毒在体内存留时间延长,加重病情。
03 科学护理,帮助宝宝渡过难关
秋季腹泻期间的护理至关重要。正确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减轻孩子的不适,还能促进康复。
饮食调理是核心环节。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可增加喂养次数。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改用腹泻配方奶粉,或稀释牛奶。已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应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烂面条等,避免油腻、高糖食物。
“生病期间,孩子的饮食要清淡,但不必过度禁食。”营养专家建议,“少食多餐是关键,即使孩子呕吐,也要耐心尝试喂食,每次量少一点,频率高一点。”
臀部护理同样重要。频繁腹泻容易引起“尿布疹”,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臀部,用柔软棉布轻轻拍干,涂抹护臀霜,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04 预防为主,多管齐下远离病毒
预防永远是应对疾病的最佳策略。针对秋季腹泻,可以采取多层次的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首要防护手段。目前国内有多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供选择,家长可咨询当地接种单位,按规定程序为孩子接种。疫苗虽不能提供100%保护,但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概率。
日常生活中的防护同样重要。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手卫生是阻断传播的关键。家长和宝宝都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婴幼儿的餐具、奶具要定期消毒,玩具也要经常清洁。
家庭环境消毒不可忽视。轮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常温下可存活数天。被污染的物品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衣物、毛巾可用热水清洗。
此外,在疾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有腹泻症状者的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
05 增强免疫力,构建内在防线
除了外部防护,提升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同样重要。
均衡营养是免疫力基石。保证婴幼儿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6个月后的宝宝要及时添加辅食,确保营养全面。秋季可适当增加一些有增强免疫力作用的食物,如蘑菇、胡萝卜、绿叶蔬菜等。
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系统稳定。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量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要注意避免在早晚气温过低时外出,防止受凉。
“孩子的衣着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儿科医生提醒,“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吹风,这些细节都能帮助孩子适应季节变化,减少生病机会。”
随着秋意渐浓,儿科门诊因腹泻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多。专家提醒,秋季腹泻虽然来势凶猛,但绝大多数患儿在得到适当护理后都能顺利康复。家长既要保持警惕,及时识别严重症状,也要避免过度焦虑,科学护理才是帮助孩子战胜疾病的关键。
在这个腹泻高发的季节,提前了解防护知识,做好各项准备,就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健康防线,让他们安心享受天高云淡的金秋时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