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正迎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2025年9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现场,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公布的一组数据,勾勒出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过去几年中的坚实足迹:它们以全国不足10%的高校比例,培养了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这是一份来自中国高等教育最高地的成绩单,更是一幅中国迈向教育强国征程的缩影。

01 战略布局:从大国重器到原始创新,“双一流”高校成为国家战略核心支撑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问鼎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迭代、航天工程一次次刷新纪录时,可能并不知道——这些辉煌的背后,站立着一群默默无闻的高校科研工作者。

怀进鹏在会上透露:“‘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大批关键技术服务于国家工程、大国重器。”

在当今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正在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的策源地。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大国重器的技术支撑,从解决“卡脖子”难题到引领未来科技变革,“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02 范式变革:从论文博士到产品博士,学位制度迎来重大创新

2025年,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今年开始,研究生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硕博士学位——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制度变革。

这项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唯论文”的评价体系,让那些擅长实践创新的人才同样能够获得学术认可。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产学研用之间的壁垒,让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怀进鹏表示,教育部正在“聚焦卓越工程师这一战略人才力量,瞄准新质生产力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通过校企共同招生,共出师资,共建课程,共同面对企业和市场提出的挑战性创新课题,并共享成果,从根本上落实产教融合培养。

03 体系构建:从跟跑到领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正在形成

“双一流”建设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同样成果丰硕。

怀进鹏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力不断增强,推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金融学》等系列原创性教材,承担《(新编)中国通史》等重大文化工程。

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正在构建自己的自主知识体系,改变长期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跟跑”的局面。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引领,中国高校正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04 辐射引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跃升

“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入选高校本身。

在“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引领下,各地结合区域发展急需以及资源禀赋,重点支持了400多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00多个优势特色学科。9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口支援了116所中西部高校,有效提升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水平。

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正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整体跃升。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各高校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

05 全球视野:从参与到引领,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实力的提升,中国高校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角色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怀进鹏表示,“双一流”建设高校“持续深化高水平教育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国际学术组织的参与到国际教育规则的制定,从国际学生的流动到国际合作办学,中国高校正在从全球教育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雁,正在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自己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从大国重器的技术支撑到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到全球教育治理的参与,中国高校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不仅关乎高校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一批能够代表中国站在世界学术之巅的大学脱颖而出之时,就是中国教育强国梦实现之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