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龙坡区“周君记火锅调料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以火锅调料为主题,展现千年饮食文化,推动工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在重庆,火锅从不只是一种美食,更是一座城的集体记忆、一种文化的沸腾表达。9月22日,一座以火锅调料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周君记火锅调料历史文化博物馆,在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正式开馆。它没有选择厚重恢弘的叙事,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味道切入,用一锅沸腾的红汤、一把炒香的辣椒、一勺醇厚的牛油,轻轻推开了重庆人共同的情感闸门。

从哪里来?一勺调料,千年之心
“一勺料藏烟火韵,一味香承千年心。”
这不是诗句,而是这座博物馆的立意初心。它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不寻常——没有帝王将相,没有出土青铜,没有冷冰冰的玻璃展柜与安全线。它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重庆人日日相见、却未必深知其来历的“味道”。
从古代巴人利用天然香料,到湖广填四川带来的椒香融合;从街头巷尾的毛肚摊,到如今遍布全球的火锅连锁……调料,这火锅的灵魂,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编年史。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诗经》中出现的“荇”“蕨”“匏”“葑”如何穿越时空,走入今天的火锅蘸碟;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一颗花椒、一株辣椒,能够调动整座城市的味觉基因。
不只是麻辣,更是一本打开的饮食“百科全书”
你以为重庆只有麻辣?这座博物馆给出了更宽广的答案。
它展示了贵州酸汤火锅的清爽自然,呈现出北方涮羊肉的醇厚鲜美,甚至还原了古代“温鼎”的饮食雏形——原来早在西周,我们就已开始“煮而食之”的饮食方式。
博物馆中,一批批形态各异的调料器皿安静陈列,从粗陶到细瓷,从木勺到铜锅,它们不语,却诉说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风味的极致追求。
“我们建设这座博物馆,就是希望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份关于‘味道’的记忆。”周君记董事长周冬梅在开馆仪式上这样说道。她从父辈手中接过炒料勺,如今又为重庆接上了另一段历史——一种可触摸、可回味的文化记忆。
工业+文化+旅游,九龙坡的新融合实验
这座博物馆的出现,并不偶然。
它背后是九龙坡区持续推进“工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清晰思路。从重庆美术公园的打造,到刘家坝文创园的兴起,再到如今周君记火锅调料博物馆的开馆——九龙坡正悄悄改变传统工业区的形象,用文化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内涵。
周君记本身,就是从九龙坡成长起来的火锅调料龙头企业。它的30年,恰是重庆食品工业化发展的缩影。博物馆中,既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收藏了大量与重庆火锅相关的民俗物品、历史资料和工艺器具。它们共同拼出一幅“味道重庆”的完整地图。
烟火人间,才是博物馆最动人的展品
与一般博物馆不同,这里充满“烟火气”。
它不是只能看、不能动的禁地,而是可闻、可尝、可动手体验的“活态空间”。你可以亲眼看见香料如何被配制,辣椒如何被翻炒,牛油如何慢慢融化、融合、成就一锅老汤。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
“博物馆不仅是收藏过去的地方,更是连接现代人情感的空间。”一位嘉宾在参观后感叹。他说,这座博物馆最打动人的,是让味觉成为认识一座城市的通道。
是啊,还有什么比味觉更忠诚?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闻到牛油翻滚、辣椒绽放的香气,我们就知道——这是家的方向。
尾声:味道,是一座城市的隐形地标
城市记忆的传承,未必要依靠宏大的纪念碑或档案库。有时候,它就在我们一日三餐的味道里,在一锅沸腾的红汤里,在一勺传承数代的火锅调料里。
从今天起,重庆不止有洪崖洞、长江索道、轻轨穿楼,还有了一座可以品尝历史的博物馆。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脉传承,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自于市井,生根于生活,最终又通过一口锅、一勺料、一群人,继续流传下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