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们的冠军一个安静的课桌

奥运冠军全红婵入读暨南大学四天后遭网络暴力,官媒发声力挺其自主选择权。

九月本是收获的季节,校园里应当充满书香与希望。然而,2025年的这个初秋,一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奥运冠军,却不得不在掌声与骂声的交织中,开始她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

全红婵,这位在东京和巴黎奥运会上为国家夺得三枚金牌的18岁跳水天才,在入学暨南大学仅仅四天后,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无教养的文盲”、“胖得不像话”、“马上要退役了”……这些刻薄的评论像利箭般射向一个刚刚开始体验校园生活的年轻人。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怎么了?一个为国家赢得荣誉的运动员,为何要承受如此恶意的指责?

时间回到9月15日,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全红婵穿着整洁的校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她郑重地将自己的国家队队服捐赠给学校,与“亚洲飞人”苏炳添开心合影。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光环笼罩的奥运冠军,而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普通大学生。

然而,这份纯真的快乐没有持续太久。键盘侠们的质疑声接踵而至,他们质疑她的入学资格,质疑她的文化水平,甚至质疑她的身材和外貌。这些声音汇成一股寒流,试图冻结一个年轻人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

事实上,全红婵的入学资格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作为奥运冠军,她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已经赢得了保送资格。这不仅是中国的一贯政策,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从郭晶晶、伏明霞到孙颖莎、王曼昱,优秀运动员保送高校深造已成为体教结合的典范。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在不同运动员身上会遭遇截然不同的对待?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坦然接受其他运动员的保送,却对全红婵的入学资格指手画脚?这是否折射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偏见?

9月17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全红婵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指指点点》的文章,以23个掷地有声的字表明立场:“退不退、转不转、学不学习,都该由她和团队决定。”这不是简单的媒体发声,而是代表了一种权威的态度,是对网络暴力最直接的回应。

官媒的这次“护短”,守护的不仅是一个全红婵,更是所有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的尊严,是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公平与正义。当代表官方声音的媒体都不得不站出来说话时,说明某些人的行为已经越过了社会容忍的底线。

全红婵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史诗。从农村走出来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让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她可能不像某些人期望的那样能言善辩,可能因为长期训练而错过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这正是她需要上大学的原因——补上那些因训练而错过的学习时光。

大学的本意就是“有教无类”,就是给每一个渴望学习的人提供机会。全红婵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来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来完成学业转型,而不是无端的指责和质疑。

那些坐在键盘后面肆意评判的人可能忘了:当全红婵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时,我们在舒适的教室里学习;当她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时,我们在电视机前为她欢呼。如今,她终于有机会坐在教室里,我们难道不应该给她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吗?

这是一个需要理性思考的时刻。我们应当反思:在网络时代,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维护社会价值?如何给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创造更加宽容的环境?

全红婵的故事还在继续。她面前的道路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大学生活对她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在赛场上展现出的毅力和勇气,她一定能够在学术领域同样取得优异的成绩。

让我们给这个年轻人一个安静的课桌,给她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她能够像其他大学生一样,安心地听课、读书、参加社团活动,体验完整的大学生活。

毕竟,一个曾经为国家带来无数荣耀的人,理应得到我们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温暖代替冷漠,用理解代替指责,用支持代替质疑。

因为我们都知道:当全红婵再次站上跳板时,她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当她潜入水中时,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梦想,而是一个民族的期望。现在,当她坐在教室里时,我们应该给她同样的支持和鼓励。

让我们携手为所有努力拼搏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宽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为国争光的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尊重。这不仅是媒体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