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作为中秋传统美食,融合了广式、苏式、京式、滇式等多种地方风味,并不断涌现新式创意,承载着中华饮食文化与团圆情感。
小小一枚月饼,包裹的何止是莲蓉、五仁或火腿?它包裹的是一方水土的滋味密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关于团圆、时节与味道的共同记忆。

中秋之夜,月光如水,月饼上桌。它早已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仪式、情感的载体。而在这小小的圆饼之中,竟藏着一个风味纷呈、流派林立的“江湖”。
广式月饼:糖浆皮下的南国温柔
如果说月饼江湖中有哪位“宗师”受众最广,那必是广式月饼。
源自岭南,风行全国。它以皮薄馅厚、金黄亮泽、口感绵软著称。饼皮由转化糖浆与花生油精心调配,入模压花,刷蛋烘烤后方成——莲蓉细腻如沙,咸蛋黄油润溢香,一口下去,甜与咸、皮与馅在唇齿间温柔交融。
它代表了岭南饮食文化中追求精致、鲜甜、饱满的审美取向,是中秋餐桌上永不缺席的“温柔一刀”。
苏式月饼:酥层叠叠,江南烟雨味
江南人吃东西,讲究“细腻入酥处,香软不留渣”。苏式月饼正是如此。
其最大特色在于那一碰即落、层层起酥的外皮。以猪油制酥,手工折叠,烘烤后薄如蝉翼、白如初雪。甜者常以玫瑰、桂花入馅,清香雅致;咸者则用火腿、鲜肉,咸香鲜美。
它不像广式那般华丽外放,却更显江南人家的含蓄与匠心。每一层酥皮,都似一句江南的诗——欲说还休,却韵味悠长。
京式月饼:皇城根下的老礼儿
自来红、自来白——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带着浓浓的京味儿。
京式月饼延续宫廷点心遗风,皮稍厚、馅朴实,甜而不腻,香而不俗。饼皮常用麻油调制,脆中带松;馅料常见冰糖、青红丝、核桃仁,吃起来颇有咀嚼之趣。
传说中,这两色月饼与月宫玉兔相关,一红一白,曾为民间治疾。如今吃来,仍能品出几分老北京人讲礼仪、重传统、踏实厚重的风骨。
滇式月饼:云腿之味,山海相逢
如果说广式甜柔、苏式雅致、京式朴实,那滇式月饼,则带了一股来自山野之间的酣畅劲儿。
它以云南宣威火腿为主角,配以蜂蜜、砂糖,甜与咸激烈交锋,却又奇妙融合。肉香浓郁、饼皮酥松——这是一种大胆而浓烈的味道,一如云南的风,直接、鲜明、令人难忘。
潮式月饼:猪油起酥,非遗之味
潮汕人善做小吃,尤以“朥饼”(猪油饼)为傲。
潮式月饼便是以猪油制皮,多层酥松、入口即化。馅料常为绿豆、乌豆或芋泥,甜度适中,油而不腻。它不张扬,却极耐品——2019年,它更入选市级非遗,成为舌尖上的“活化石”。
新式月饼:一场舌尖上的“文艺复兴”
时代的车轮向前,月饼亦未止步。
冰皮月饼以糯米为衣,免烤冷藏,清凉软糯;
流心奶黄切开瞬间,馅料如熔岩流出,惊艳视觉与味觉;
更有小龙虾、牛蛙、韭菜鸡蛋等“网红”馅料横空出世,虽引发争议,却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味觉实验。
它们或许颠覆传统,却真实地记录着我们这个时代——敢玩、敢闯、敢不同。
每一种月饼,都是一封故乡的味觉家书
你发现了吗?
我们关于月饼的选择,从不只是选择一种点心。
它可能关乎你是哪里人、你怎样长大、你记忆中的中秋是怎样一番光景。
也许你奶奶总坚持切一只五仁月饼,也许你爸爸最爱云腿的咸香,而你的孩子,可能已爱上冰皮配咖啡的摩登搭配。
没有哪一种月饼能代表整个中国。
正是这百般风味、千种形态,才构成这片土地上最真实、最热闹的饮食图景。
这个中秋,愿你能与所爱之人同桌共尝一枚月饼。
甜也好,咸也罢,传统也好,新奇也罢——
吃的是一口团圆,品的是一种文化,延续的,则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共同记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