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地遭遇白粉虱大规模爆发,高温高湿天气是主因,市民生活受扰,各方期待降温以缓解虫患,事件也反映出城市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挑战。
清晨推开窗,不见阳光洒落,却见一片“飞雪”扑面——那不是雪,是成千上万只扑棱着翅膀的小白虫。它们成群翻飞,密密麻麻地覆盖在树叶上、车窗上、阳台上,甚至钻进居民的衣领和发梢。近日,河南郑州、平顶山、商丘、漯河、开封等多地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白虫围城”,居民们连连叫苦:“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一、“像下雪一样”,小虫大困扰
“早上一下楼,白花花的一片,根本不敢张嘴说话,一不小心就飞进嘴里。”一位郑州居民无奈地说。这种被称作“白粉虱”的小虫虽只有一两毫米大,但数量极多,成群飞舞时宛如雾霾弥漫,又似微型暴风雪席卷街道。
它们不仅干扰日常生活——侵入住宅、影响出行、污染晾晒的衣物,更带来心理上的烦躁与压抑。“窗不敢开、门不敢敞,晚上灯一开,阳台上黑压压的全是虫,看得人头皮发麻。”
二、为何今年特别严重?气候是“幕后推手”
白粉虱并非新入侵物种,而是本地常见的农业与园林害虫,往年也时有出现,但今年规模之大实属罕见。专家分析指出,其爆发与2025年夏末河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 温度适宜:白粉虱最活跃的温度区间为25°C–30°C,而近期河南多地气温持续处于这一范围;
- 湿度极高:连续降雨使空气湿度长期维持在60%–80%,为其繁殖提供了理想环境;
- 雨水频繁:今夏降水偏多,植物叶片湿度高,更利于虫卵孵化与幼虫存活。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今年天气‘宠坏’了这些虫子。”高温高湿加上少有风,白粉虱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种群“爆炸式增长”。
三、治理困境:喷药治标难治本
尽管各地园林部门持续开展喷药作业,但效果并不理想。药剂喷洒后虫量暂时减少,不出几日又迅速回弹。究其原因,白粉虱繁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容易产生抗药性;加之其分布范围广、繁殖区域隐蔽(如农田、绿地、小区灌木),很难通过喷洒实现全域根除。
“我们盼着喷药,但更盼一场彻底的降温。”多位市民感叹道。事实上,气象专家表示,白粉虱的生存极度依赖温度,一旦气温持续低于20°C,其活动与繁殖能力将大幅下降,种群规模会自然萎缩。
四、盼天凉:民众寄望于冷空气
目前,很多居民已将希望寄托于天气转变。根据预报,一股冷空气预计将于下周影响河南地区,气温有望降至20°C以下,并伴随新一轮降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届时,小白虫的困扰或将自然缓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彻底解决。白粉虱连年频发,提醒着我们:气候波动正在更直接、更频繁地影响城市生态与公众生活。
五、更深层启示:城市生态治理亟需“系统观”
白粉虱爆发虽表现为一场虫患,其背后却折射出更大的生态命题:
- 气候适应性管理需加强: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应建立更灵敏的病虫害预警与响应机制;
- 绿色防控宜推广:可引入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推广黄板诱杀等物理防治方式,减少化学药剂依赖;
- 公众科普与协同参与:应帮助市民科学理解虫害成因,缓解焦虑,鼓励社区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结语:等待秋风,更期待长久的安宁
这个秋天,河南百姓都在盼一场清凉的雨、一阵降温的风。但我们期待的,不止是天气解围,更是一个能更从容应对生态挑战的未来。
虫害终会退去,而留给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如何与自然平和共处,如何建设更具韧性的城市生态系统,是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都需面对的长期课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