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天津戏剧节以98部剧目、417场演出打造全域沉浸式戏剧盛宴,彰显“戏曲大码头”的文化底蕴与惠民温度。
2025年9月13日,天津大礼堂。灯光渐暗,鼓点响起,京、评、梆三大剧种的声腔交织回荡——京津冀联合创排的开幕大戏《白蛇·喜见升卿》,以“三下锅”的融合绝艺,拉开了2025天津戏剧节的盛大序幕。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一座城市与戏剧长达四个月的深情对话。

一、98部剧目、417场演出:戏剧的“天津浓度”为何如此之高?
从今年9月持续至明年1月,天津将以平均每日3.5场演出的频率,迎来一场跨越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的全民艺术盛宴。
其中既有角逐荷花奖的原创舞剧《破冰》,也有四度来津、迎来第400场纪念演出的经典话剧《戏台》;既有香港中英剧团带来的粤语话剧《元宵》,也有河北梆子《谢瑶环》、儿童剧《小国王噜噜》等本土力作。
更引人注目的是,近300场小剧场展演将深入城市毛细血管——咖啡馆、书店、公园甚至街头,都将成为戏剧的舞台。
二、为什么是天津?——中国话剧的摇篮,戏曲的“码头”
天津与戏剧的缘分,早已深植于城市基因:
- 这里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之一,曹禺、李叔同在此留下创作足迹;
- 这里是戏曲“大码头”,梅兰芳曾说“京剧演员不过天津,不成名”;
- 这里也是曲艺之乡,相声、鼓书、快板在此生生不息。
“戏剧不在别处,就在天津的街巷里、海河边、百姓中。”一位戏剧学者如此评价。
三、打破剧场边界:戏剧节如何让整座城市“沉浸”起来?
本届戏剧节最创新的尝试,是推出“无处不沉浸——戏剧之城”国庆特别活动:
- 金街步行街上,话剧《日出》将在繁华商圈中实时上演;
- 意式风情区里,歌剧《茶花女》的咏叹调将与欧式建筑共鸣;
- 古文化街内,曲艺剧《海河故影》将还原老天津卫的风情;
- 拥有89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将首次打开二楼阳台,上演戏曲快闪……
戏剧不再局限于舞台,而是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沉浸的城市生活。
四、京津冀协同:一场戏剧节背后的文化共鸣
开幕大戏《白蛇·喜见升卿》由京津冀三地院团联合打造,仅是区域协同的一个缩影。本届戏剧节还引入多部京冀优质剧目,并举办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搭建三地青年戏剧交流平台。
“文化一体化的最高境界,是共创共享。”戏剧节策划人表示,“我们不再只是互相‘借节目’,而是共同‘做节目’。”
五、惠民到底:最高补贴320元,让戏剧真正走向百姓
所有演出均支持使用天津文化惠民卡购票,观众可享受最高320元政府补贴。这意味着,一部原价380元的话剧,市民仅需60元即可观看。
“戏剧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应是普通人也能消费的精神食粮。”一位市民感慨道。
六、从剧场到校园:戏剧如何播种未来?
首届中小学校园戏剧节将红色课本剧搬进梁启超故居、觉悟社等红色地标;大学生戏剧节则通过工作坊、名家讲座、原创展演等形式,激发青年创作热情。
“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未来的观众与创作者。”一名戏剧教育工作者说。
结语:戏剧节的真正主角,是每一个普通人
当白发老人握着惠民票走进剧场,当少年在街头偶遇一场沉浸式演出,当大学生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戏剧节的终极意义已然实现:
它让艺术回归人群,让城市成为舞台,让每一个平凡日子,都有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