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宋六陵考古重大突破:第七座帝后陵重见天日,南宋皇陵密码正被揭开

绍兴宋六陵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新发现第七座南宋帝后陵“石藏子”,实证文献记载的“七帝七后”陵寝格局,揭示南宋皇陵建筑演变脉络。

在绍兴东南的雾连山脚下,一场持续十余年的考古探索正迎来里程碑式的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宣布,在宋六陵北陵区成功发掘出第七座帝后陵“石藏子”——这是南宋时期对帝后陵石构墓室的特殊称谓。

这座编号为7号陵园的帝陵,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幽静环境中,坐西北朝东南,依然保持着八百年前堪舆师精心挑选的格局。随着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100多平方米的“石藏子”逐渐显露真容:三边石条已清晰出土,另一边仍静待发掘。

一、从文献到实证:半数百帝后陵重现世间

史书记载,宋六陵安葬着南宋“七帝七后”,共计14座帝后陵寝。而今,7座“石藏子”的相继发现,意味着文献中的记载正被一一证实。

“这是宋六陵考古取得的重大突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李晖达表示。从2012年启动系统性考古工作以来,团队先后在南陵区发现6座帝后陵,而北陵区7号陵的发现,不仅验证了陵区整体布局,更揭示了南宋皇陵制度的演变轨迹。

二、7号陵:一座完整的皇陵建筑标本

新发现的7号陵堪称南宋皇陵建筑的完整标本:

  • ​规整结构​​:“石藏子”周边已发现4个石磉墩,构成单独大开间建筑,与文献记载的“石藏龟头殿”结构吻合;
  • ​回廊布局​​:两侧长回廊结构的发现,表明陵园采用规整的四合院格局;
  • ​多进延伸​​:考古推测皇陵建筑向南延伸,形成多进式格局,现存茶园下可能保存着大量建筑遗址。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陵旁一株“枯而不死”的百年老松,如虬龙般伸向天空,仿佛守护着这座沉睡百年的帝陵。

三、南北陵区:见证南宋皇陵的适应与变革

考古发现揭示出南宋皇陵规划的演变智慧:

  • ​早期陵墓​​:遵循北宋堪舆思想,选择“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
  • ​中晚期陵墓​​:随着北陵区的开发,调整为“北高南低”的布局,巧妙适应南方山水环境。

这种既继承传统又因地制宜的营造方式,展现了南宋工匠的卓越智慧。从1号陵到7号陵,建筑规模日趋复杂,反映了南宋后期陵墓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四、国家大遗址:让宋六陵“活起来”

2021年10月,宋六陵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成为绍兴唯一一处国家大遗址。这意味着这片土地不再仅仅是考古现场,更是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

目前出土的龙原窑鬲式炉、滴当火珠等文物,虽历经沧桑,仍透露出南宋皇室的高雅审美与工艺水平。这些遗物与陵园遗址共同构建起理解南宋文明的重要实物依据。

五、未来探索:寻找失落的后陵与下宫

随着7号陵发掘的深入,考古团队将继续探寻与之相关的后陵及下宫建筑。史书中的“七帝七后”记载,激励着考古人员寻找另外7座尚未发现的帝后陵寝。

每一座陵墓的发现,都是对南宋历史的一次重新解读;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是与古代文明的一次深刻对话。

站在雾连山上,俯瞰这片曾经安葬南宋王朝最后荣耀的土地,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宋六陵考古不仅关乎过去,更连接着未来——它让我们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守护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座沉睡百年的皇陵正缓缓醒来,向我们诉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