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黄昏:脱欧8年,五易首相,英国如何从“世界牌桌”退至“小孩那桌”?

英国经历8年脱欧动荡与五任首相更迭,经济持续衰退、产业空心化加剧,正从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舞台退居二线。

“你有多久没听到英国的新闻了?”
这个曾经以“日不落帝国”自居、用议会民主和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老牌强国,如今正悄然淡出国际视野的中心。
从卡梅伦公投玩脱,到特雷莎·梅黯然离场,从约翰逊强推脱欧,到特拉斯“迷你预算”引爆危机,再到苏纳克增税难挽颓势——8年换了5任首相,英国像一艘失去方向的巨轮,在脱欧的惊涛骇浪中颠簸飘摇。

▍脱欧不是句号,而是漫长煎熬的开始
2016年,时任首相卡梅伦为平息党内争议、换取政治筹码,轻率发起脱欧公投。他原以为民众不会真的选择离开,却没想到一场“民主游戏”彻底改变了英国的命运。
没有预案、没有路线图,甚至没有共识——脱欧公投通过后,英国发现自己站在悬崖边,却不知该如何抬脚。

特雷莎·梅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她三年内三次提交脱欧协议,三次被议会否决,最终含泪辞职。
继任的约翰逊以“夺回控制权”为口号,强势解散议会、重组立法机构,终于在2020年底让英国“成功脱欧”。
但真正的挑战,此时才刚刚开始。

▍金融动荡、供应链崩溃、企业离场:脱欧的反噬才刚显现
脱欧最大的代价,是“不确定性”。
作为欧洲金融中心,伦敦最怕的就是波动。长达数年的谈判拉锯,让国际资本纷纷撤离英国,转投法兰克福、巴黎都柏林。
企业更是叫苦不迭:一边是欧盟市场准入规则不明,另一边是英国本土成本高企、政策朝令夕改。
就连最简单的货物进出,也从过去寥寥数纸单据,暴增至平均180份文件。行政成本飙升、物流效率骤降,许多中小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倒闭或外迁。

更深刻的问题是:
英国早已不是一个工业强国。
其农业只占GDP的0.5%,工业仅占20%,而服务业占比近80%——其中金融、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严重依赖欧盟市场。
一旦脱离欧盟统一市场,这些“软实力”产业遭受的冲击远超出预期。

▍特拉斯“迷你预算”引爆危机,苏纳克“高税收”难挽民心
2022年,约翰逊因丑闻和通胀压力辞职,特拉斯继任。
面对财政赤字高企、经济停滞的局面,她选择大规模减税以刺激经济,却引发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英镑暴跌、债市抛售、通胀飙升。
这项被称为“迷你预算”的政策仅在实施45天后就被紧急叫停,特拉斯也火速辞职,成为英国史上最短命首相。

随后上台的苏纳克试图以财政纪律重整经济。
他将企业税从19%提高至25%,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冻结多年,英国税收负担达到70年来最高水平。
尽管暂时稳住了赤字,却严重挤压了民众消费能力和企业投资意愿。

▍工党上台:“福利主义”是解药还是毒药?
在民众对保守党彻底失望后,2024年7月,工党领袖斯塔默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大选。
他上台后立即推行一系列民生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扩大社保覆盖、增加公共支出……
短期内,这些举措赢得了大众支持。
但一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钱从哪里来?
如果经济增长无法支撑福利扩张,英国很可能陷入“借钱发福利—税负加重—经济低迷”的恶性循环。

▍帝国的黄昏:失去霸权之后,何以为继?
从更深层次看,脱欧只是英国长期衰退的催化剂,而非根源。
后殖民时代,英国既没有美国的科技实力、中国的制造能力,也没有德国的工业韧性、法国的文化影响力。
它试图以“全球英国”的战略重新定位自己,却既无力平衡欧美关系,也难以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

如今的英国,更像一个努力保持体面的没落贵族:
王室影响力日益消退,苏格兰独立呼声再起,年轻一代对未来充满迷茫……
那个曾经骄傲的帝国,正不得不接受自己退居“世界二线”的现实。

——————————
🌍 一场脱欧,八年动荡。
英国的故事,既是一个国家的困境,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全球化退潮、地缘政治重构,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而英国能否在迷失中找到新的出路,世界仍在拭目以待。

注: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与学术研究整理,观点仅供参考。部分情节与对话为增强叙事逻辑有所虚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