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龙眼香:福州人“一颗龙眼一只鸡”的养生智慧

福州人认为白露时节吃龙眼最滋补,民间流传“一颗龙眼一只鸡”的说法,既因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之效,也因白露时龙眼饱满味甜,正适合秋季养生。

白露时节,晨光中的露珠如钻石般镶嵌在草叶间,微凉的秋风轻拂过脸庞,提醒着我们:炎夏已逝,清秋已至。在这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里,大地上演着一场静谧的变奏曲,而各地的人们,也以独特的方式迎接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在福州,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这句话背后,藏着怎样的养生智慧?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传承?

白露:天地转换的微妙时刻

“白露”之名,源自自然现象。这个时节,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间的阴气开始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时分,我们会发现草叶面上凝结了一层洁白的水滴,这便是“白露”最直观的体现。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这正是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天地万物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做准备,人类也不例外。

各地白露习俗:祭祀、酿酒与品茶

不同地区的人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度过白露。

在浙江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会在白露这天祭祀“水路菩萨”禹王。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被当地人尊称为“河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以清明、白露两祭的规模最为盛大。

湖南资兴、三都、蓼江等地,则有酿制“白露米酒”的习俗。这种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的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是招待客人的上佳之选。

南京人则钟情于“白露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经过夏季酷热的洗礼,正处于生长的极好时期,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股独特的甘醇味道。

福州人的白露智慧:一颗龙眼一只鸡

在福州,白露时节最引人注目的习俗莫过于吃龙眼。当地人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民间相信,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甚至有着“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的说法。

这种说法虽然夸张,却有其科学依据。龙眼本身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而白露前后的龙眼,正值最佳成熟期,个个饱满大颗,核小味甜,口感极佳。

从中医角度看来,白露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需要顺应自然变化,适当进补。龙眼性温味甘,能够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正是此时节的理想食材。

相比之下,鸡肉虽然也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的功效,但烹饪过程较为复杂,而龙眼则可以直接食用,更加方便快捷。这可能也是民间形成这种说法的原因之一。

白露养生:顺应自然的智慧

白露时节,天气转凉,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医强调,此时应当早睡早起,以利肺气的舒展。饮食上,应当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蜂蜜、梨、甘蔗等,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采集“十样白”(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用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用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与“白露”字面相呼应。

现代生活中的白露:传统与现实的交融

如今,我们过白露可能少了一些古老的仪式,但那份对季节的感知依然存在。家人会在出门前叮嘱“早晚加件衣,别着凉”;周末去公园,能看见桂花悄悄开放,小小的黄色花朵藏在叶子里,风一吹,满园都是香气。

偶尔还能看见草叶上的露珠,亮晶晶的,让人忍不住蹲下来多看两眼。这些细微的美好,提醒着我们与自然界的深层连接。

正如青年作曲家邹頔创作的《白露》童谣中所表达的:“雁字回时向南去,红花落半玄鸟归,群鸟长歌养珍馐,百果成熟香馥郁。”这首歌谣通过孩童稚嫩的秦腔念白,配以弦乐团、大提琴独奏和钢琴的伴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东方诗意,让听众沉浸于清冷优美的意境之中。

结语:藏在食物里的季节智慧

白露就是这样,不张扬,却带着满满的温柔。它不像立春那样热闹,也不像冬至那样厚重,它更像一位轻声细语的朋友,提醒我们“夏天走了,秋天来了,要好好照顾自己呀”。

福州人“一颗龙眼一只鸡”的说法,虽然是一种夸张的比喻,却体现了民间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那些藏在风里、露里、食物里的美好,正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在这个白露时节,不妨尝一尝新鲜的龙眼,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体会古人传承下来的养生智慧。让我们在这个节气里,品味秋天的韵味,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