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手工月饼三代传承,从油皮到酥皮创新不变初心,以匠心守护传统中秋味道。”
在五莲县洪凝街道小西岭村,中秋的韵味总是来得格外早。虽然距离佳节还有近一个月,鑫月手工月饼房里早已香气四溢。47岁的刘辉手法娴熟地揉捏着面团,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嘴角却挂着满足的微笑。这一炉炉手工月饼,承载的不仅是甜蜜的馅料,更是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一、时光深处的月饼记忆
“小时候最难忘的就是中秋前的厨房。”刘辉一边给月饼刷蛋液,一边回忆道。案板上堆满新鲜食材,姥姥王袁氏和母亲王祝兰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伴随着花生油的香气,构成了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从姥姥那代的初代油皮月饼,到母亲手中的技艺延续,再到刘辉不断创新改良的酥皮月饼,这门手艺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最早的油皮月饼简单实在,邻里街坊谁想吃了,就来家里讨个方子,学个手艺。如今,这种质朴的邻里情谊化作了一份份订单,将这份老味道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二、匠心独运的制作哲学
为了守住“老味道”的精髓,刘辉在食材上从不含糊。每一道工序都恪守着祖辈传下的规矩,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新。
招牌花生馅选用五莲本地优质花生,每一颗都要人工精挑细选,剔除坏果后炒熟炒黄。拌入精心榨制的花生油,加入适量红糖、黑白芝麻,咬一口甜而不腻,满口都是花生的醇香。
传统五仁馅更是讲究。花生、瓜子、南瓜子、核桃要提前烘出香味,再搭配青红丝、冰糖和高粉。每一种食材的比例都经过反复调试,既要保留传统风味,又要让月饼的口感更丰富。
最让刘辉自豪的是酥皮的改良。“水面包油面开酥,层次能多到十几层,咬一口掉渣,香得很!”从最初的油皮到如今的酥皮,改变的不仅是口感,更是一代代人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三、岁月沉淀的老味道
“大家吃的不是月饼,而是情怀。”刘辉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她的“岁月留辉”手工月饼在日照广受欢迎,不仅因为味道正宗,更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
每到中秋前一两个月,小店就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本地顾客上门购买,还有不少在外工作的五莲人特意托人订购。“他们说吃着我家的月饼,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节的样子。”这句话,让刘辉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四、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刘辉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她研发的黑芝麻馅、大枣馅等新口味,深受年轻人喜爱。“大枣用的是晒干的金丝枣,去核去皮后熬成泥,甜润不齁,很受年轻人喜欢。”
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在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就像酥皮取代油皮,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感需求;新口味的开发,是为了让传统手艺获得新的生命力。
五、三代人的坚守与期盼
“以前做月饼是为了糊口,现在更多的是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刘辉坦言,这些年看着不少老手艺慢慢消失,心里总不是滋味。姥姥和母亲将手艺传给了她,她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份传承延续下去。
如今,刘辉最大的心愿是让这门三代相传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手艺,但里面藏着我们五莲人的实在和用心。”她说未来想把制作过程拍成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手工月饼的门道,也希望能找到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
六、手工月饼的时代价值
在工业化生产席卷食品行业的今天,手工月饼显得尤为珍贵。每一块月饼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手艺人的温度和情感。这种无法被机器复制的质感,正是手工月饼的魅力所在。
刘辉的月饼坊就像是一个时光胶囊,保存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也保存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期待和珍视。在这里,月饼不只是节日食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七、未来的甜蜜传承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让这份甜蜜的传承,能再走几十年、上百年。”刘辉说着,将又一炉月饼送入烤箱。
在小西岭村的烟火气息里,手工月饼的香气继续飘散。这香气里,有花生和芝麻的醇香,有酥皮的焦香,更有三代人的坚守与匠心。每一块月饼都裹着岁月的味道,也藏着一位手艺人的朴素心声:让老手艺活下去,让老味道不消失。
这份传承,就像月饼里的馅料,一层裹着一层,一代传着一代,将岁月的甜蜜牢牢包住,在时光的烘烤中愈发香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