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电梯广告,让知名面包品牌桃李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知名面包品牌桃李因“爹味”广告和屡次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众怒,遭央媒点名批评,暴露品牌信任危机与对消费者尊重缺失的双重困境。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这段为推广五仁味蛋月烧月饼而投放的广告文案,在2025年的初秋引发了全民热议。不仅招致网友铺天盖地的批评,更引来央媒的直接点名。

这已不是桃李面包第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从食品安全问题到争议营销,这个曾经备受信赖的品牌,正经历着一场深层的信任危机。
一、“爹味说教”:一场失败的营销实验
桃李面包的这则电梯广告,试图用“生活毒打”的概念捆绑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却被公众解读为对打工人的冒犯和说教。在社交媒体上,“吃个月饼还要被教育”的吐槽迅速发酵,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面对汹涌的舆论,桃李面包最初的回应显得仓促而无力。品牌方称这是“内部共创机制的尝试”,表示邀请了不同年龄层的同事自由创作文案,最终产出20组版本进行投放。然而这种解释并未平息公众的怒火。
更令人愕然的是,一天后桃李面包在社交平台上的二次回应,将责任全部推给管理层,轻佻地表示“确实是领导拍的板,这个锅只能他来背”,甚至调侃领导“正在接受现实毒打”。这种不负责任的“甩锅”行为,进一步激怒了消费者。
《中国青年报》等央媒迅速关注到这一事件,直接点名批评桃李面包“糟践冒犯消费者”的营销方式,指出其违背了基本商业伦理。截至9月5日,涉事的五仁月饼在京东旗舰店已显示无货,直观反映了消费者的抵制态度。
二、食品安全:屡登黑榜的“常客”
然而,广告争议只是桃李面包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该品牌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桃李面包已经数次因食品安全问题登上黑榜。2024年7月,市监局发布的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显示,桃李面包生产的醇熟切片面包菌落总数严重超标。
面对这一检测结果,公司先是以“检验方法有误”为由提出申诉,试图否认产品存在问题。然而山东省市监局经过审查,驳回了桃李面包的申诉,明确指出产品确实不合格。在事实面前,桃李面包才姗姗来迟地发布致歉信。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2年8月,桃李面包全资子公司天津桃李因一批纯蛋糕中混入飞虫异物而受到行政处罚。2023年,更有辽宁消费者在购买的桃李面包中发现了2厘米长的带锈刀片。而公司却坚称生产环节不可能出现刀片,并提出以“新品试吃”作为赔偿方案,这种处理方式充分显露出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三、营销误区:从“牛马”广告到“说教”营销
桃李面包的“爹味广告”并非孤立事件。今年5月,杭州滨江宝龙城的一块咖啡广告牌同样因玩梗不当引发争议。广告文案“牛困了就睡觉,马困了会睡觉,牛马困了点杯咖啡”被指责为嘲讽打工人。
这些争议广告的频繁出现,反映出当下一些品牌在营销过程中的共同误区:过度追求流量和话题,将流量焦虑凌驾于对消费者的尊重之上。无论是桃李面包把“生活毒打”当作卖点,还是商场消费“牛马”自嘲文化,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将群体困境简化为廉价的营销段子,以一种俯视的姿态进行所谓的“共情”营销。
四、品牌信任:重建之路在何方
桃李面包的案例给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在当今市场环境中,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所传达的价值观以及对自身的尊重程度。一次次的食品安全问题和争议营销,正在不断侵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重建信任需要从根本做起:一方面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将食品安全真正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另一方面以真诚、尊重的态度与消费者沟通,避免将群体困境作为营销噱头。
品牌想要长远发展,不能依靠哗众取宠的营销手段,而应该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积极正面的品牌价值观,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结语:尊重消费者是品牌最基本的底线
桃李面包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品牌多么知名,历史多么悠久,一旦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就可能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需要时刻铭记:消费者不是可以被随意教育和调侃的对象,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尊重消费者、关注消费者需求、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桃李面包和其他企业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以实际行动重建消费者信任。毕竟,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来说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