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的诱惑与代价:当教育焦虑遇上精神类药物

国产“聪明药”上市解了医疗需求,却照见了教育焦虑下的药物滥用隐忧。

2025年9月,一则消息在家长群中悄然流传:国产“聪明药”立优加正式上市。这款每盒定价229.6元的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比进口药便宜20%,很快成为许多家庭热议的话题。在某个500人的家长微信群里,一位母亲小心翼翼地询问:“有人试过新出的‘聪明药’吗?孩子明年中考,实在着急。”

一、二十年垄断被打破的背后

立方制药的上市公告引发资本市场狂热追捧,连续五个涨停板的背后,是一个被压抑了二十年的巨大需求。自从2005年强生公司的“专注达”进入中国,这类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药物就长期处于垄断状态。

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高达6.26%,约2300万人,但就诊率仅10%。更令人担忧的是,成人ADHD患者也不在少数,他们中的许多人正默默承受着注意缺陷和冲动症状的困扰。

二、黑市与白市之间的灰色地带

在北京某重点中学附近,一位穿着校服的高中生悄悄告诉笔者:“班里有人吃利他林,说是从印度代购的。”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尽管“专注达”作为一类精神药品,需要“红处方”才能获得,但黑市交易始终暗流涌动。

2021年深圳的一起案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通过QQ以540元的价格贩卖一盒“专注达”,最终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刑。这类案件在广东等南方省份尤为多见,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三、教育焦虑催生的畸形需求

深夜11点,海淀区某小区的书房里,一位母亲看着女儿疲惫的侧脸,内心挣扎不已。“孩子每天学习到凌晨,成绩还是上不去。听说有种药能提高注意力,我该试试吗?”这种焦虑正在无数家庭中蔓延。

某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医生透露:“每逢考试季节,就会有不少家长带着正常孩子来咨询,试图获取这类药物。我们必须严格遵循诊断标准,但这阻止不了他们转向黑市。”

四、新药上市带来的希望与隐忧

立方制药的立优加上市,确实为ADH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长期以来的供应不稳定问题可能得到缓解,价格也更亲民。但专家们担心,这也可能让药物滥用现象更加严重。

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警告:“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工具,而非学习的捷径。滥用精神类药物可能带来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等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药物依赖,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五、在治疗与滥用之间的平衡之道

随着河南中帅医药的盐酸右哌甲酯缓释胶囊也获得批准,ADHD治疗选择正在增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体现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但关键在于如何区分治疗与滥用。一位ADHD患者的母亲分享道:“我儿子确诊后用药三年,成绩确实提高了,但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信。但药物必须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绝不是给健康孩子用的‘聪明药’。”

六、寻找真正的“聪明之道”

教育专家指出,与其寻求药物捷径,不如关注根本的学习方法和心理健康。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校长表示:“我们发现,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科学的复习方法,比任何药物都能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所谓的“聪明药”在帮助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也可能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一位曾经尝试过这类药物的留学生坦言:“吃药后我能连续学习10小时,但都是机械记忆,完全不会思考了。”

结语:理性看待与科学用药

立优加的上市是中国医药产业进步的体现,为真正的ADHD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将药物作为教育竞争工具的危险倾向。

正如一位儿科专家所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强行用药物改变这一自然过程,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教育的真谛不是统一化的高分,而是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在焦虑与理性之间,每个家长都需要做出选择:是追求短期的分数提升,还是关注孩子长远的健康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任何药物都更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