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小城正成为年轻人年假旅行新选择,从线上种草到线下体验,沉浸式非遗旅游带动小城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青砖黛瓦间,锣鼓铿锵声声入耳;古巷深宅里,技艺传香沁人心脾。作为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陕西韩城古城正以“非遗+研学”的创新融合,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在年轻学子的脚步中苏醒,让千年古城因文化传承而焕发新生。

晨钟暮鼓间的文化课堂
今年暑假,韩城古城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研学团队。清晨的古城三庙,古柏苍劲,泮池映绿,青石板路上回荡着学子们的脚步声。来自深圳的研学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聆听导游讲解,学习古代礼制文化,观赏精美的木雕石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次研学,老师带我们来到了韩城古城,我们参观了文庙,感受到了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我非常喜欢。”深圳学生卜骏熙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研学学子的心声。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体验。
千年古城的文化家底
韩城古城始建于隋代,现存的街巷格局与建筑风貌大多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色。这里拥有文庙、城隍庙、东营庙等70余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就有6处,真正做到了“一街一巷有故事,一砖一瓦见历史”。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韩城拥有国家级非遗6项、省级非遗25项,古城成为这些老技艺的“活态博物馆”。今年8月,古城隍庙古街区的阵阵激昂鼓点,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省级非遗韩城阵鼓的表演现场,非遗传承人樊喜军手把手教游客握鼓槌、踩鼓点,让游客在汗流浃背的体验中,感受这门黄河边古老技艺的独特“劲儿”。
非遗活化的创新实践
西安游客马顺平老师带着美术生来此写生,深有感触:“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体验了阵鼓表演,非常棒。我们的传统文化就需要有热情的人传承下去。”这句话点出了韩城非遗研学的精髓——让年轻人不仅是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体验者、传承者。
韩城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徐伟介绍:“我们依托文化馆古城分馆,对韩城精品非遗进行集中展示,让游客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开展培训,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举办非遗集市,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为非遗传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文旅融合的韩城路径
韩城古城探索的“非遗+研学”模式,成功实现了文旅互促、古今交融。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体验,古城让研学旅游有了“文化魂”,也让老技艺在年轻一代的指尖“活”了过来。
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年轻学子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传承人在教学中找到传承的新途径,古城在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古韵新生的当代启示
韩城古城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是静态保存,更要活化利用;非遗传承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旅游发展不能停留在观光层面,应追求深度体验。
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笔、以旅游为墨,绘就着“古韵新生”的美丽画卷。让更多人在逛古城、品非遗的过程中,读懂韩城的历史,爱上韩城的烟火,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韩城的实践表明,只有当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合,当古老技艺与年轻心灵相碰撞,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这种“非遗+研学”的模式,不仅为韩城古城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径,也为全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青砖黛瓦间,研学团队的笑声里透着传承的希望;在古巷深宅里,千年文脉在青春脚步中延续。韩城古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