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目抗战·营救杜立特”主题展及其历史回响
“天目抗战·营救杜立特”主题展再现1942年中国军民冒死营救美军飞行员历史,见证中美友谊与抗战精神传承。
2025年9月2日,浙江杭州临安区天目山镇徐村村,一场名为“天目抗战·营救杜立特”的主题展览正式拉开帷幕。这场展览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举办,通过150余件珍贵档案、历史照片和实物,全面再现了83年前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感人故事,以及天目山地区在抗战中的英勇历程。展览所在地,正是当年杜立特机组一号机坠毁的地点,如今已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一、历史背景:杜立特行动与天目山救援
1942年4月18日,为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空军中校詹姆斯·杜立特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对东京、横滨等日本本土目标实施突袭。这一行动被称为“杜立特行动”,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对日本的一次重要反击,极大鼓舞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然而,因燃油不足和天气恶劣,15架飞机未能按计划降落在浙江衢州机场,被迫在中国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坠毁或跳伞。其中,杜立特驾驶的一号机坠落在临安天目山麓,5名机组人员跳伞降落在青云乡和西天目乡一带。
当地村民发现飞行员后,立即展开救援。次日清晨,杜立特和副驾驶员科尔被村民发现并送至浙西行署;其余3名飞行员也在同日被找到并安全转移。整个营救过程仅耗时16小时,中国军民以无私的勇气完成了这场跨国救援。杜立特在获救后当天即从天目山发出“轰炸东京成功”的电报,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球,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捷报。5天后,浙西行署为飞行员备好车马,将他们护送至衢州,后经重庆返回美国。
二、展览内容:四大篇章与历史见证
主题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全方位呈现天目山地区的抗战史实和救援壮举:
- 团结抗战,共御外敌:聚焦浙西行署领导的政治抗战工作,展现国共合作背景下军民一心的抵抗精神。
- 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通过军事档案和实物,记录天目山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例如1945年粟裕指挥的新四军天目山战役,以少胜多歼敌1.3万余人,巩固了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 文化救国,薪传铸魂:突出天目山作为浙西抗战文化中心的作用。创刊于天目山的《民族日报》曾详细报道杜立特救援事件,被誉为“纸弹”。
- 营救杜立特:核心展区通过“东京30秒”“紧急16时”“往来80年”三个部分,详细还原救援全过程。展品包括杜立特机组使用的飞行装备、村民救援工具、1992年美国颁发的“多谢”匾额(由44名幸存飞行员联合签名),以及临安老人朱学三的荣誉公民证等。
三、历史意义:中美友谊与抗战精神
杜立特救援不仅是军事合作的成功,更是中美人民友谊的象征。获救飞行员返回美国后,始终铭记中国军民的恩情。1992年,美国邀请浙江5位参与救援的老人访美,其中临安人朱学三因当年用英语确认飞行员身份而成为关键人物。2019年,飞行员后代苏珊·奥扎克还专程到浙江捐款修缮救援老宅,并捐款1.5万美元表达感谢。
这场救援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国际主义精神。尽管当时中国自身正处于艰难抗战中,军民仍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而日军为报复此次救援,于1942年5月发动浙赣战役,对衢州等地实施残酷扫荡和细菌战,导致数万人伤亡。这段历史警示世人和平的珍贵与法西斯主义的残酷。
四、当代回响:展览与教育传承
本次展览不仅是历史回顾,更致力于精神传承。临安区档案馆与教育局联合启动“馆校共建”活动,将展览内容纳入思政教育课程,让青少年通过历史档案理解抗战精神。展览还首播了纪录片《天目山大营救——杜立特与临安1942》,通过影像生动还原救援场景。
此外,杜立特救援的历史价值已得到国际认可。2010年,《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2018年,全球唯一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在浙江衢州开馆,进一步推动了中美民间友谊的传承。
结语: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83年过去,天目山下的水田已变为展览馆,但杜立特救援所承载的勇气、友谊与和平精神依然鲜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和平年代,我们仍需铭记那些在黑暗中携手点亮光明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将继续激励世界追求正义与团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