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秋,是篁岭晒秋的绚烂画境,是徽派古村的千年遗韵,更是舌尖邂逅三省风味的文化盛宴。
有人说,秋天的婺源,是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当第一缕秋风拂过徽州大地,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便开始绽放它最动人的色彩。2025年的这个秋天,我循着稻香与古韵,踏上了一段难忘的婺源之旅。

🏮 一、晒秋:篁岭上的丰收交响诗
清晨的阳光洒在篁岭古村的青瓦白墙上,家家户户的晒匾里,红艳的辣椒、金黄的皇菊、橙红的柿子正在秋日下绽放着最绚丽的色彩。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曾经濒临消亡,如今却成为婺源秋天最动人的名片。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整座山村宛如一幅立体的水墨画:挂满枝头的柿子沉甸甸地垂在檐下,与马头墙相互映衬;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晒匾间穿梭,延续着数百年的”晒秋”传统;远处,一条溪流从山顶蜿蜒而下,滋养着这片土地世代相传的桃源梦境。
🎨 二、寻古:在明清建筑中穿越时空
婺源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113座明清古祠堂、28栋古府第、187座古桥散落在青山绿水间,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在这里,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故事。
在李坑,我遇见了一只被称为”村口大黄”的老狗。它悠闲地趴在古桥头,见证了无数游人的来来往往。沿着溪流漫步,两岸的灯笼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商铺的吆喝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曲。登上观景台,俯瞰整个村落:黑白相间的徽派建筑层层叠叠,远处的高铁列车呼啸而过,构成了一幅古今交融的生动画面。
在汪口,越往深处走,越能感受到时光的魔力。狭窄的青石巷弄蜿蜒曲折,修缮一新的门墙掩映在古树丛中。最大的惊喜是俞氏宗祠——这座乾隆年间的建筑以其细腻的木雕闻名。抬头仰望,梁枋、斗拱、脊吻处处雕工细巧,龙凤麒麟、松鹤柏鹿等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 三、登高:在文公山上感悟文化传承
登上文公山,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对话。这里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乡,山上至今保留着他亲手栽植的24棵杉树,按照八卦布局,历经千年依然苍劲挺拔。
相较于篁岭的便捷缆车,攀登文公山需要更多体力,但每一步都值得。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秋日的婺源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墨绿的群山交织成最美的秋日交响曲。在这里,你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这片土地能够孕育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 四、品味:一碗吃三省的舌尖盛宴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美食融合了三地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粉蒸黄丫头”让我大开眼界。当地人称黄骨鱼为”黄丫头”,这道菜用米麸恰到好处地包裹住鲜嫩的鱼肉,如轻纱曼妙。入口即化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南瓜花酿”更是惊艳之作。朵朵饱满的南瓜花包裹着精心调制的肉馅,油而不腻,脆嫩爽口,展现了厨师高超的烹饪技艺。
徽菜名品臭鳜鱼在这里与江西的辣味完美结合。微发酵的鱼肉在辛辣的衬托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味。而婺源的糊豆腐,则让我尝到了江浙的鲜甜——香菇的香、笋干的脆、油渣的润、豆腐的嫩,在米糊的融合下达到完美平衡。
最让人难忘的是荷包鲤鱼。这道看似观赏鱼的菜肴,实则鲜甜无比,圆鼓鼓的形状寓意吉祥如意,是当地喜庆宴席的必备菜品。
临走前,来一碗地道的牛骨粉。浓郁的汤底、软烂的牛肉、爽滑的米粉,为这场美食之旅画上完美的句号。
✨ 五、感悟:在秋日婺源遇见诗意中国
在婺源的每一天,我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诗意。这里不仅是风景的盛宴,更是文化的熏陶。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家训传承,每座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思溪延村,我看到一块皇帝御赐的”七叶衍祥”銮金匾额,背后蕴含着清代皇帝对家庭和睦的深厚期望。村子外的稻田在秋风中泛起金浪,呈现出一幅丰饶祥和的景象。
在彩虹桥畔的彩云古寺,我发现了全国唯一的徽派建筑古寺,再次见证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融合。
这个秋天,在婺源,我的眼睛饱览了最美的风景,我的心灵感受到了最深的文化,我的味蕾体验了最地道的美味。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圆满之旅,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诗意桃源。
📅 旅行贴士:
最佳游览时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推荐行程:建议安排3-5天,充分体验东线、北线各景点
必尝美食:粉蒸黄丫头、糊豆腐、荷包鲤鱼、牛骨粉
住宿推荐:可选择思溪延村、李坑等地的特色民宿,体验原汁原味的徽州生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