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楼将非遗技艺与潮流元素创新融合,推出“红茶拿铁”等8款新口味月饼,通过减糖健康配方与匠心工艺,打造既传承文化又贴近年轻人消费市场的海派国潮产品。
距离中秋还有一个月,上海的空气里已悄然弥漫起甜美的月饼香气。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老字号与新潮流正发生着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近日,记者走进拥有百年历史的杏花楼工厂,探访这家老字号如何将非遗技艺与当代灵感相融合,用“红茶拿铁”“椰芒冰沙”等新奇馅料,为传统中秋注入全新活力。

当月饼遇上奶茶:八款新品瞄准年轻人味蕾
在杏花楼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厂长徐刚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今年的新品:“我们研发了8款全新口味的月饼,组成了四个‘海派国潮’系列。”从“金罐”到“喜乐中秋”,这些系列的名称透露出老字号的野心——将经典海派文化与当下炙手可热的国潮风尚完美结合。
最令人惊喜的是馅料上的大胆创新。徐刚厂长指着生产线上的月饼笑道:“我们借鉴了年轻人喜爱的饮品风味,推出了红茶拿铁、牛乳冰沙、椰芒等新口味。就连传统玫瑰豆沙也升级成了陈皮豆沙,口感更清甜。”这些听起来宛如奶茶配料的名字,正是杏花楼为打破传统月饼局限所做的努力——让月饼不再只是节庆食品,更成为年轻人愿意分享的日常点心。
为迎合健康趋势,杏花楼在减糖减油上下足了功夫。徐刚透露,新配方在保持风味的同时,降低了糖分和油脂含量,并选用更健康的黄油,“我们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吃得健康”。
十六道工序与三遍蛋液:非遗技艺的匠心坚守
创新从未意味着抛弃传统。杏花楼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早已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百年匠心在现代化车间里依然熠熠生辉。
以一款烧汁火腿月饼为例,从选料到成品需经过整整16道工序。云南火腿与秘制广式叉烧酱经小火慢煨,咸甜交融,肉汁被完美锁在饼皮内,实现了广式经典与海派风味的惊艳碰撞。
而那诱人的金黄色泽,源自三遍手工刷蛋液的精细工艺。“我们严选优质草鸡蛋,”徐刚解释道,“用细毛刷蘸取蛋液后,必须刮掉多余液体,以‘半干’状态为月饼上妆。定型、上色、增亮各一遍,每遍都有特定手法和方向。”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手工技艺,更是品质的保证。
从智能包装到人工挑选:老字号的品质哲学
在智能化浪潮中,杏花楼对品质的坚守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为确保食品安全,今年月饼内包装引入了“指示型吸氧器”——这个小小装置会根据氧气含量变化颜色,让消费者直观判断产品新鲜度。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最后装盒环节,杏花楼反而“去机械化”,回归人工挑选。“机器无法识别细微瑕疵,”徐刚说,“我们的月饼质地柔软,生产过程中难免有磕碰。为保证每块月饼完美无瑕,我们宁愿增加成本也要人工筛选。”
拿得出手,送得出手:老字号的“接地气”哲学
谈及市场策略,徐刚强调“亲民”是关键:“我们要做‘拿得出手,也送得出手’的产品。”如今消费者购买月饼不再只为送礼,更多是为了与家人朋友分享。因此杏花楼在定价上格外注重性价比,让传统美食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这位老字号掌舵人显得从容而敏锐:“我们通过研究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了解年轻人喜好,将潮流元素融入产品研发。”在他看来,老字号不能固步自封,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传承与创新:用新方式讲老故事
从红茶拿铁馅到渐变粉色皮,从减糖配方到智能包装,杏花楼的创新之路正是老字号转型的缩影。他们用年轻人喜爱的语言重新诠释传统美食,让中秋文化在新时代延续生命力。
正如徐刚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产品,让年轻人了解到,老字号不只有‘四大金刚’,我们也在不断进步,用新的方式传承中秋文化。”在这个月饼季,每一块创新月饼都不只是美食,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当百年非遗与当代潮流相遇,当匠心技艺遇上创新灵感,这个中秋,值得我们期待更多美味的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