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必被单一标准束缚,步惊云的”疯癫”和王小利的”任性”展现了打破规训的生命力,活出自我才是真正的解放。
在鲁豫新节目《豫见她们》的录制现场,35岁的脱口秀演员步惊云突然对着镜头邪魅一笑:”我出轨了——在梦里。”这个开场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社会对女性规训的脸上。在这个标榜多元却依然充满隐形规则的时代,步惊云和王小利这样的女性正在用她们”不标准”的人生,重新定义女性存在的可能性。

一、”疯癫”作为武器:步惊云的生存智慧
步惊云的”疯”是一种精心计算的生存策略。当男领导劝酒时,她会抢先说:”我喝完酒就喜欢把领导的八卦到处说!”这种先发制人的”自爆”战术,让职场潜规则在她面前失效。心理学研究显示,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女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反而能获得更多尊重空间。步惊云的”疯癫”本质上是建立个人边界的高级智慧——她不需要解释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因为旁人根本猜不透她的反应。
这种特质在婚姻中同样有效。步惊云坦言:”因为我够疯,丈夫和公婆都知道惹我的后果。”社会学调查表明,在家庭关系中能够清晰表达不满的女性,婚姻满意度比”懂事”的女性高出23%。步惊云的母亲——那位被邻居称为”母老虎”的女性,早就在示范这种生存哲学:当女儿被告知”你妈妈是母老虎”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骄傲,因为这意味着强大而非羞辱。
二、45岁的”少女”:王小利的反时间叙事
45岁的王小利呈现出一种违背年龄规训的生命状态。她可以录节目到一半觉得累就回家睡觉,能在中午12点回复晨间妈妈的群聊”刚醒”,这种”不合作”的态度背后是完整的自我认知。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分化”水平高——她不需要通过社会时钟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王小利的家庭像一部”女性乌托邦”科幻片:父母从不要求她用成绩回报爱,甚至给弟弟灌输”姐姐优先”的观念。这种原生家庭赋予她的,是社会学教授阿莉·霍克希尔德所说的”情感特权”——不必为存在本身道歉的权利。当她说出”就算浪费生命也要浪费在自己身上”时,展现的正是这种稀缺的情感自由。数据显示,在30岁后选择不婚的女性中,拥有无条件家庭支持的个体焦虑水平比受家庭压力者低47%。
三、规训的解剖学:那些我们内化的”应该”
步惊云在段子里讽刺的”贞操观”和王小利反抗的”职场礼仪”,都是性别规训的具象化表现。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指出,现代社会通过更隐蔽的”规范化”手段实施控制。对女性而言,这些规范包括:
- 情绪管理:要温柔体贴,不能”歇斯底里”
- 时间管理:什么年龄该结婚生子
- 身体管理:如何坐卧行走才”得体”
- 欲望管理:对性和野心的表达限度
步惊云在舞台上大谈”女性好色”的段子,正是对这种规训最直接的解构。她故意用夸张的表演将女性欲望”问题化”,直到观众对这种表达脱敏。这种策略与女性主义学者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性别表演理论”不谋而合——通过重复夸张的表演,暴露性别规范的荒谬性。
四、制造”不正常”:如何培养反规训的勇气
步惊云和王小利看似天生的特质,实则包含可复制的心理建设方法:
- 建立”反应库”:像步惊云那样,为常见规训准备标准回应话术
- 培养”第三方视角”:王小利抽离看待社会期待的能力
- 创造支持系统:寻找或组建自己的”乌托邦”小环境
- 练习微小反抗:从拒绝一次劝酒开始积累勇气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规训不是简单的”做相反的事”。正如步惊云强调的,她是”可控范围内的失控”,这种精准拿捏才是真正的自由。临床心理学发现,能够在社会适应与自我表达间找到平衡点的女性,抑郁风险比完全顺从或彻底叛逆者都更低。
五、从”她们”到”我们”:新女性叙事的可能性
《豫见她们》的价值在于展示女性故事的多样性。当步惊云的女儿夺过男孩的水枪递给被欺负的女孩时,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三代”非标准化”女性。社会学家发现,00后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度比90后下降了31%,这种变化正来自无数个步惊云和王小利的可见性。
要加速这种变化,我们需要:
- 扩大叙事样本:让更多非常规女性故事被讲述
- 重构评价体系:用”生命力指数”替代”婚恋指标”
- 建立新仪式:创造庆祝女性”出格”时刻的文化符号
- 设计安全空间:为反规训行为提供容错率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在错误的生活里,没有正确的生活。”步惊云和王小利的启示在于:即使在不完美的结构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相对自由的存在方式。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学会像步惊云那样”发疯”,像王小利那样”任性”,那些曾经坚固的规训终将成为历史的尘埃。毕竟,真正的女性解放不是成为”更好的女人”,而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女人就该怎么舒服怎么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