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病态瘦”广告遭禁:一场关于审美暴力的行业觉醒

ZARA因广告模特“瘦得不健康”被英国监管机构强制下架争议图片,品牌回应称模特健康状况良好且仅做轻微光影调整,但未能平息公众对时尚行业“病态瘦”审美的质疑。

2025年8月,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ASA)的一纸禁令,将快时尚巨头ZARA推上风口浪尖。两张广告照片因模特“瘦得不健康”被强制下架,揭开了时尚行业长期奉行“病态瘦”审美标准的遮羞布。这场风波背后,是消费者对畸形审美的集体反抗,更是监管与资本在健康导向下的首次正面交锋。

一、争议广告:技术手段制造的“瘦弱幻象”

1. 被投诉的“人体骨架标本”
据《独立报》披露,投诉者指出ZARA广告中的模特“面容憔悴、锁骨突出”,短裙广告中模特的腿部被阴影雕琢如“两根牙签”,衬衫海报中的锁骨则“仿佛能当刀架”。ASA调查认定,品牌通过灯光处理、低领服饰、后发髻光滑造型等手段,刻意强化瘦弱感,构成对“不健康审美”的引导。

2. 医疗证明的“苍白辩解”
ZARA回应称模特均持有健康证明,且仅对图片进行“轻微光影调整”。但舆论质疑:生理健康≠视觉健康。正如网友讽刺:“这像极了烟盒印‘吸烟有害健康’却继续卖烟的黑色幽默。” ASA的裁决直指核心——广告传递的视觉暴力,与模特实际身体状况无关。

二、行业痼疾:从“白幼瘦”到审美PUA

1. 时尚圈的“煤气灯效应”
ZARA并非孤例。2025年7月,玛莎百货因模特“不健康的消瘦”被禁播;Next品牌也因紧身牛仔裤广告突出模特腿部纤细遭罚。这些案例暴露了行业的集体癔症:通过广告将“瘦即是美”的符号植入公众意识,再以尺码缩水、版型畸变迫使消费者自我怀疑。西班牙实验显示,40%女性身材与市售成衣版型不匹配,梨形身材者在ZARA试衣间常遭遇“领口挂胸前”的尴尬。

2. 消费者觉醒与反叛
新一代消费者正用脚投票。中国00后将“健康感”列为购买首因;法国立法禁止BMI低于18的模特从业;挪威强制修图标注。品牌如Aerie、Dove因启用大码模特赢得市场,维密秀回归时两位大码模特的亮相更获好评。这场审美革命直指行业本质:服装应服务多元身材,而非绑架审美

三、ZARA的困局:审美争议背后的业绩颓势

1. 财报里的衰退信号
母公司Inditex集团2025年Q1财报显示,ZARA亚洲营收占比从23%骤降至15.7%,中国门店从183家锐减至70余家。库存增幅6.3%高于收入增长,春夏系列销售额增速腰斩,股价单日暴跌超6%。分析师警告其“由盛转衰”,而固守单一审美标准与本地化需求错位,或是重要诱因。

2. 公关危机的连锁反应
此次广告争议前,ZARA已因“辱华”风波遭抨击——8月彩妆广告中中国模特李静雯的雀斑脸被批“丑化亚洲女性”,品牌辩称“审美差异”。更早的“台湾标注”事件亦暴露其全球化中的文化迟钝。当品牌屡次挑战公众价值观,消费者的耐心终将耗尽

四、未来启示:健康审美与商业伦理的平衡

1. 监管的“铁拳”与品牌自律
法国早在2017年立法要求模特健康证明;英国ASA近年对“病态瘦”广告的连续处罚,标志着监管态度的硬化。品牌若仅将多元审美视为公关手段(如ZARA援引2007年《塑造健康未来》报告),而非产品与营销的核心逻辑,终将被市场抛弃。

2. 从“制造焦虑”到“赋能真实”
成功案例已现:女鞋品牌“范小洛”为粗腿女性设计加宽靴筒;茵曼以“不勒腰”版型否定“服美役”;Valentino高定秀启用20码模特。这些实践证明:健康化不是趋势,而是未来——据Euromonitor数据,2025年全球大码女装市场将突破3000亿美元。

结语:当广告不再贩卖焦虑

ZARA广告下架事件,恰似时尚产业的“辛克莱尔时刻”——正如百年前《屠场》揭露食品安全引发美国立法改革,今日公众对“病态瘦”的抵制,或将成为行业转向健康审美的分水岭。或许正如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的神话终将被真实的渴望击碎。”当广告不再制造焦虑,而是拥抱多元,才是对“美”最深刻的理解。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