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股价8月28日大涨15.73%至1587.91元/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但公司紧急发布风险提示称股价涨幅133.86%已脱离基本面,市盈率高达5117倍且供应链存风险。
一、历史性时刻:A股“新王”的诞生
2025年8月28日,中国资本市场见证了一场标志性更迭——国产AI芯片龙头寒武纪(688256.SH)股价单日暴涨15.73%,收盘价定格于1587.91元/股,首次以收盘价超越贵州茅台(1446.1元/股),成为A股新任“股王”。这一里程碑背后,是寒武纪近期的疯狂涨势:7月28日至8月28日,股价飙升133.86%;若从2023年1月的低点54元/股计算,两年半累计涨幅超25倍,远超同期英伟达的7倍涨幅。市场将其称为“AI圈的茅台”,而这场狂欢的驱动力,既有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也不乏资本博弈的泡沫隐忧。

二、狂飙的逻辑:技术突破、国产替代与资本合谋
- 技术突破与业绩爆发
寒武纪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激增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这一“扭亏为盈”的拐点,源于其思元590芯片在大模型训练中的表现——性能达英伟达A100的80%,并适配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成为国产替代的核心选择。高盛因此将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股,看好其“中国云计算资本支出激增+芯片平台多元化”的潜力。 - 政策红利与国产替代窗口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倒逼国产化进程,寒武纪被纳入政府采购清单,其全栈国产化智算中心(算力达90亿亿次/秒)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德勤报告显示,2025年国产AI芯片市场份额从29%跃升至42%,寒武纪正是这一浪潮的受益者。 - 资本狂热与机构博弈
- 机构押注:404家机构持仓6301万股,北向资金二季度加仓27.87万股,华夏、易方达等公募重仓布局;
- 牛散神话:章建平2024年四季度入场,持股608.63万股,当前浮盈超120%,市值83.5亿元;
- 定增催化:39.9亿元定增获批,投向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进一步强化技术壁垒。
三、风险警示:高估值泡沫与供应链隐忧
- 估值畸高与基本面脱节
截至8月28日,寒武纪滚动市盈率5117.75倍,市净率113.98倍,远超行业均值(市盈率88.97倍)。公司公告直言“股价脱离基本面”,并提示全年营收预测50-70亿元“不构成承诺”。 - 供应链“卡脖子”风险
寒武纪采用Fabless模式,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且被列入“实体清单”,晶圆供应与封装测试均存不确定性。尽管通过预付款锁定产能(2025Q1预付款9.73亿元),但长期仍受制于地缘政治。 - “茅台魔咒”的历史阴影
A股历史上挑战茅台的高价股多昙花一现。寒武纪能否摆脱魔咒,取决于业绩持续性——其云端芯片收入占比99.6%,边缘计算与车载芯片尚未放量,业务结构单一。
四、产业启示:AI芯片的“黄金时代”与理性回归
寒武纪的崛起折射出中国AI芯片行业的双重面相:
- 机遇:政策扶持+技术突破+需求井喷,国产算力正从“替代”迈向“引领”;
- 挑战:估值泡沫、生态短板(如软件适配性仍落后英伟达)、国际竞争(英伟达H20特供版反扑)。
公司公告强调“无新产品计划”,试图给市场降温,但资本的热情能否与产业成长同步,仍需时间验证。正如《环球时报》所言:“寒武纪让英伟达紧张冒汗,但真正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结语:狂欢中的冷思考
寒武纪登顶“股王”,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象征,也是资本市场的风险教材。其股价能否站稳千元,不取决于短期的资金博弈,而在于能否将“国产替代”的故事转化为持续的盈利能力和生态壁垒。投资者需铭记:技术突破值得欢呼,但泡沫破裂的代价往往由盲目者承担。正如寒武纪自身警示——“理性投资,注意风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