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安踏双双辟谣收购加拿大鹅:资本博弈下的品牌命运与市场变局

波司登、安踏双双否认收购加拿大鹅传闻,贝恩资本拟出售该品牌,估值约13.5亿美元。

2025年8月29日,中国羽绒服行业的两大巨头——波司登与安踏体育,先后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澄清与加拿大鹅(Canada Goose)收购传闻的关系。波司登明确表示“相关报道内容不实”,安踏则强调“并非潜在收购的一方”。这场沸沸扬扬的收购传闻背后,不仅折射出全球高端羽绒服市场的激烈竞争,更揭示了资本对品牌价值的重新评估与战略博弈。

一、传闻起源:贝恩资本高位套现与中资品牌的“被卷入”

加拿大鹅的控股股东贝恩资本(Bain Capital)自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其控股权后,已持有该品牌超过12年,远超私募基金5-7年的平均投资周期。2025年8月初,贝恩资本被曝寻求出售加拿大鹅股份,估值约13.5亿美元,潜在买家包括私募基金博裕资本、安宏资本,以及由安踏、方源资本组成的财团和波司登。

这一传闻迅速引发市场震动:

  • 股价波动:加拿大鹅股价单日涨幅超16%,反映出资本对品牌易主的乐观预期;
  • 中资角色猜测:安踏曾联合财团收购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波司登则刚在2025财年战略投资加拿大轻奢羽绒品牌慕瑟纳可(Moose Knuckles),二者均被视为“国际化布局”的潜在操盘手。

然而,两家企业的快速辟谣,既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回应,也暗示了收购的复杂性——加拿大鹅的业绩下滑与品牌溢价能力减弱,或许是中资企业谨慎观望的主因。

二、加拿大鹅的困境:从“中产标配”到增长乏力

加拿大鹅曾凭借“极地科考装备”的硬核标签和明星效应,成为全球奢侈羽绒服的代名词。但近年来,其市场表现呈现明显疲态:

  1. 增速断崖式下滑:2022-2025财年,营收增幅从21.54%跌至1.1%,2025财年大中华区收入仅增长1%(按固定汇率计算甚至下滑1.7%);
  2. 竞争挤压:Moncler、始祖鸟、波司登等品牌瓜分市场,万元羽绒服的溢价空间被持续压缩;
  3. 战略转型阵痛:尽管四季化产品(如短袖T恤)在2026财年一季度贡献了22.4%的营收增长,但净亏损同比扩大至1.255亿加元,显示转型成本高昂。

贝恩资本选择此时退出,恰是私募基金“高位套现”的典型操作——加拿大鹅市值较巅峰期缩水超440亿元人民币,但12年持股已为其带来可观回报。

三、波司登与安踏的“冷处理”:战略重心与风险权衡

面对收购传闻,波司登与安踏的回应虽风格不同,但均透露出理性考量:

  • 波司登的“聚焦”策略:2025财年,其羽绒服业务收入占比达83.7%,且通过投资慕瑟纳可完善高端矩阵,收购加拿大鹅可能引发品牌定位冲突;
  • 安踏的“多品牌”包袱:旗下已有始祖鸟、萨洛蒙等品牌,若再收购同质化严重的加拿大鹅,可能加剧内部资源竞争。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资本若介入加拿大鹅,需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如何重振其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近年已三度更换中国区总裁);二是如何平衡四季化转型与核心羽绒服业务的资源分配。

四、行业启示:高端羽绒服的“新战场”

加拿大鹅的出售风波,映射出全球羽绒服市场的深层变局:

  1. 本土品牌的崛起:波司登通过“登峰”系列冲击万元价位,2025年主力产品均价已达1500-2500元;
  2. 场景化竞争:始祖鸟靠“户外+社交”属性成为新“中产三宝”之一,加拿大鹅则需摆脱“冬季限定”标签;
  3. 资本的角色:贝恩资本通过产品矩阵扩张和渠道全球化将加拿大鹅推向巅峰,但品牌长期价值仍需依赖产品创新而非资本运作。

结语:一场未竟的资本游戏

尽管波司登与安踏的辟谣为收购案按下暂停键,但加拿大鹅的未来仍充满变数。无论是被私募基金私有化,还是由其他战略投资者接盘,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重塑品牌差异化价值——在高端市场趋于饱和的当下,仅靠“御寒神器”的故事已不足以打动新一代消费者。而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国际化野心的实现,或许更需要内生性创新而非“买买买”的捷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