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口”诈骗黑幕:外聘老师的实习陷阱与百万骗局

上海警方摧毁利用学生实施”手机口”诈骗的犯罪团伙,外聘老师以实习为名诱骗学生成为电信诈骗帮凶。

在职业学校的教室里,18岁的徐某从未想过,一次看似普通的校外实习机会,竟会让她沦为电信诈骗的帮凶。2025年5月,上海虹口警方在侦办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时,发现被害人接到的诈骗电话竟实名注册在这名职校学生名下。随着调查深入,一个以外聘老师为首、专门诱骗学生参与“手机口”引流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揭开了校园实习背后的黑暗陷阱。

什么是“手机口”诈骗?技术漏洞成犯罪温床

所谓“手机口”引流,是一种新型通讯诈骗技术。犯罪嫌疑人使用一部手机通过网络聊天软件与境外电信诈骗团伙连线并打开免提,然后再使用另一部新注册号码的手机拨打被害人电话,同样打开免提,让境外电诈团伙和被害人实现“隔空通话”。这种手法巧妙规避了境外电话被拦截的风险,大大提高了诈骗成功率。

警方调查发现,该诈骗手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技术门槛低,只需两部手机和网络连接即可实施;二是隐蔽性强,境外诈骗分子不直接拨打电话,难以追踪;三是利用实名制漏洞,使用他人身份注册手机号,逃避监管。

在此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名下的传媒公司批量采购电话卡,利用学生身份注册激活,这些号码在案发前后时段内向全国各地拨打了数十通电话,短则几秒,长则数十分钟。

实习陷阱:象牙塔里的罪恶诱惑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骗局的核心人物王某,竟然是徐某就读学校的外聘老师。他利用职务之便,以校外实习的名义诱骗学生到酒店,声称激活电话卡后只要负责打电话,每小时就能轻松赚取100元报酬。

到案后的徐某交代,当电话拨通后,她听到“抖音客服”“百万保障”这类词语,立即明白这是电信网络诈骗。然而,王某一方面以校外实习成绩相威胁,另一方面又以高额报酬利诱,最终迫使这些学生成为了他的棋子。

这种针对在校学生的诈骗手段具有极强的欺骗性:一是利用师生关系获取信任,让学生放松警惕;二是披着“实习”外衣,使违法行为看似正当;三是威逼利诱双管齐下,让学生难以脱身。

黑灰产链条:2万元利润与百万损失的反差

据犯罪嫌疑人王某交代,其通过网络聊天软件与境外诈骗团伙联络,按照1000元每小时收取劳务费,截至案发,已获利2万余元。然而,通过该团伙造成的电信诈骗金额高达100余万元。

这组数据揭示了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的暴利本质:上游组织者以相对较低的成本雇佣下游帮凶,却能造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诈骗损失。王某名下的传媒公司只是个空壳,开设目的就是以公司名义采购电话卡,同时也能以传媒公司老板的名头成为学校外聘老师。

这种黑灰产链条已经形成专业化分工:有人负责招募人员,有人提供通讯技术支持,有人负责资金流转,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增加了打击难度。

法律警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同样难逃法网

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其余1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虹口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案中,虽然徐某等学生可能是在被胁迫情况下参与犯罪,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明知是诈骗行为仍提供帮助,就可能构成共同犯罪。这为广大青少年敲响了警钟:切勿为小利而触犯法律底线。

防范对策:多管齐下遏制校园诈骗蔓延

针对此类校园诈骗案件,需要多方合力构建防护网:

学校方面应加强外聘教师资质审核,完善实习项目审查机制,开展反诈法治教育,提高学生识别和抵制犯罪的能力。

电信部门需强化电话卡实名制监管,对异常注册和通话行为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封堵涉诈号码。

警方应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压打击态势,深挖上下游黑灰产链条,切断犯罪渠道。

学生自身要增强法律意识,认清“轻松赚快钱”背后的风险,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学校和警方反映。

反思与启示:纯净校园需共同守护

这起案件暴露出校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外聘教师审核机制不完善、实习项目监管缺失、学生法治教育不足等问题。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些漏洞,将黑手伸向了本该纯净的校园。

值得深思的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犯罪形式层出不穷,青少年往往成为最容易受害的群体。他们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又渴望经济独立,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财商教育,提高他们对各种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筑牢思想防线。

徐某的经历是一个警示:在看似美好的“实习机会”和“高薪报酬”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法挽回的法律后果。此案也提醒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远离陷阱,走向光明。

如今,王某等待法律的审判,而徐某等人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唤醒更多人的警惕,共同守护校园的纯净与社会的公正。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