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跳完不喊累!全网关注的英歌小女孩又来了,这次她有了新目标

英歌少女庄恩琪三年磨一槌,从路边模仿到国际舞台,用稚嫩肩膀扛起非遗传承大旗。

2025年8月的一个夜晚,广东普宁市里湖镇的街道上,一场潮汕英歌交流活动正在进行。在众多成年舞者中,一个娇小却充满爆发力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一年前因在路边与英歌队互动而走红网络的“英歌小女孩”庄恩琪。

从晚上8点开始,这支队伍沿着3公里长的路线边走边跳,最终抵达镇中心广场进行大型表演。整整三个小时,这个小小的身影没有显露出一丝疲惫。

“跳完我们问她累不累,她居然说不累。”庄恩琪的家人笑着说,眼神中满是自豪。

01 走红一年后:小女孩的英歌之旅

​庄恩琪的知名度没有冲淡她对英歌舞纯粹的热爱​​。相比一年前,她长高了不少,技艺也更加娴熟。如今的她已经掌握了五六套不同的英歌舞动作,每一次表演都让观众惊叹不已。

2024年12月,这个小姑娘把英歌舞跳出了国门,受邀赴新加坡表演。站在国际舞台上,她没有丝毫怯场,用精湛的表演向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她不会怯场,到哪里都是团宠,跟这些队员玩得很开心。”家人的话语中透露着欣慰。2025年春节,庄恩琪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春晚、中国非遗春晚等重要节目。今年6月,她还登上了总台“六一”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小非遗传承人。

02 三公里路训:小小身躯蕴含巨大能量

当晚的里湖镇街头,鼓声雷动,呐喊震天。在众多成年舞者中,庄恩琪挥动着她的迷你英歌槌,跳跃旋转,胯下击槌,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气势丝毫不输周围的成年人。

许多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幕,视频很快在网络上传开。“小姑娘跳得更好了”、“每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网友们的赞美之词如潮水般涌来。

英歌舞作为被称为“中华战舞”的传统艺术形式,对体力的要求极高。一场完整的表演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体能和耐力,​​即使是成年人跳完三公里也会感到疲惫​​,但这个7岁女孩却轻松完成。

“一些快节奏的英歌舞一分钟要140多拍,她也能跟得上,教练都很惊讶。”庄恩琪的家人表示。那些在成年人看来都堪称“高难度”的蛇步、打鼓,小恩琪做起来却气定神闲,有模有样。

03 家学渊源:非遗传承的家庭土壤

庄恩琪来自广东汕头潮阳贵屿,她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英歌队的队员。​​家庭氛围的熏陶是她热爱英歌舞的重要原因​​。

在家中客厅,摆着她的全套练舞道具——小鼓、小钹和迷你版英歌槌。这些不仅是她的玩具,更是她传承传统文化的工具。

“我没教过她,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在训练场上的一段表演,才发现她已经学会了经典招式。”小恩琪的爸爸庄镕强回忆起发现女儿天赋的那一天,依然感到惊讶。

意识到女儿的天赋后,家人为她请了专业教练,正式拜师学舞。庄恩琪学舞的速度令人惊叹——一些普通人需要三到四天才能学会的动作,她只要一个半小时就能掌握。

“平常她有空就喜欢看英歌舞视频,边学边跳。周末教练指点一下,训练一些细节动作,她就学会了。”家人笑着说。

04 跨界学习:探寻英歌舞的不同流派

虽然年纪小,但庄恩琪已经有了探寻不同英歌舞流派的意识。为了更好地体会英歌舞的多样性,她曾专门去被称为“英歌花木兰”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学习平槌。

“恩琪跳得比较多的是上下槌,属于快板英歌。平槌偏中板,节奏慢一些,她跳了也觉得很好玩。希望以后可以把英歌的各个流派都学起来。”家人介绍道。

这种跨流派的学习态度,显示了她对英歌舞艺术的真正热爱和尊重。在西门女子英歌队,她还结识了同样因英歌舞走红的“头槌”女孩郑梓欣,两位小姑娘因共同的热爱成为了好朋友。

​英歌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长期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凭借传承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它堪称“活着的非遗”。

近年来,当地组织英歌进校园、进社区,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孩子学起了英歌舞,加入了传承者的队伍。庄恩琪正是这些新生代传承人中的杰出代表。

05 未来愿景:跳到100岁的小小传承人

当被问及为什么如此喜爱跳英歌舞时,庄恩琪脱口而出:“好玩!”并用她奶声奶气却坚定无比的声音表示,自己“想跳到100岁”。

这个回答简单却有力,道出了文化传承最本质的动力——纯粹的热爱。​​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让非遗传承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家人的期望则更加具体:“希望小恩琪的表演能让更多人看到英歌舞,喜欢上英歌舞,把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出去。”

今年,在汕头2025大型烟花晚会上,5000架无人机组成庄恩琪跳英歌舞的卡通形象,点亮了开幕式的夜空。这个画面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也预示着英歌舞传承的美好未来。

庄恩琪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有天分的孩子,更是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故事。她的成长轨迹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另一种可能——通过年轻人的热爱和参与,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

鼓声渐歇,表演结束。庄恩琪擦去额头的汗水,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那双握着英歌槌的小手,不仅承载着家庭的传统和文化的重量,更握住了非遗传承的未来。

她从路边模仿学习的小女孩,成长为能够连续跳完三公里的专业小舞者;从家庭环境的熏陶,到主动寻求不同流派的学习——这条传承之路,她走了三年,还想一直走到100岁。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