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骑行遭风筝线割喉,医生手术重造喉部才脱险,公共安全隐形杀手再引关注。
2025年8月21日下午3时,51岁的刘某某像往常一样驾驶摩托车行驶在德阳市区漓江路大桥上。他靠帮人安装窗帘为生,摩托车是他谋生的工具,也是他出行的伙伴。

突然,一根看不见的绳索勒住他的颈部,巨大惯性作用下,绳索像刀一样割入他的喉咙。现场瞬间鲜血淋漓,刘某某痛苦地佝偻着腰,桥面上洒满血迹。
01 危急时刻,医生现场紧急处置
从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来看,遭遇这起意外的不止刘某某一人,还有一男一女两位骑电瓶车的路人幸运地只受了轻伤。
事发后,120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刘某某进行紧急处置。德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曹蜀炜描述了一个细节:“由于刘某某喉部气道被切断,我们只能从他被切断的部位插管。”
医护人员连接呼吸机缓解其窒息症状,同时吸引出已经流入气管和肺部的血液,这些及时的专业处置为后续手术争取了宝贵时间。
02 精细手术,医生几乎“重造”喉部
经过紧急处置后,刘某某被转运至医院急救大平台的复合手术室。曹蜀炜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他们小心翼翼地缝合被切断的气道、神经和肌肉,结扎破损的血管。在两个半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医生几乎为刘某某“重造”了喉部。
手术结束后,刘某某被送进急诊重症监护室观察和恢复。虽然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还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治疗,才能逐步恢复喉部的正常功能。
03 家属无奈,天降横祸无人负责
“差点就伤到大动脉,还好救援及时!”刘某某的大哥刘高元在医院照顾弟弟时说道。他对弟弟如何受伤的毫不知情,“是警察打电话通知我们的”。
刘高元无奈地表示:“这简直是天降横祸啊,说是一根风筝线。我们至今不清楚绳索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该找谁负责。”
刘某某是罗江区略坪镇人,独自居住在德阳市区,靠帮别人安装窗帘为生。这起意外不仅让他面临生命危险,还可能影响他未来的生计。
04 历史悲剧,风筝线成“隐形杀手”
类似刘某某的遭遇并非个例。2019年江苏南京一名男子骑摩托车时被风筝线划伤颈部,伤口长达10厘米,深达2厘米,差点割到动脉。
2020年北京一名市民骑自行车经过公园附近时,被风筝线割伤脸部,伤口缝了十多针。
更令人痛心的是,2023年黑龙江哈尔滨一名男子因风筝线割喉不幸身亡,引发全社会对风筝线安全隐患的关注。
这些事件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公共安全问题:风筝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致命的“隐形杀手”。
05 责任难题,谁为意外事件买单?
刘某某的遭遇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责任认定和赔偿问题。如果绳索确实是风筝线,那么放风筝的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九条规定:“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有关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然而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往往十分困难。风筝线可能来自很远的地方,当事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伤害。
即使找到责任人,如果其经济能力有限,赔偿也可能难以执行。这种天降横祸往往最终由受害者自己承担后果,凸显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漏洞。
06 防范措施,公共安全需要多方努力
要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市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桥梁、公园等风筝线易肇事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隐患。
民间组织和社区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风筝线等潜在危险的认识。选择适合的放飞地点,避开人行道和交通要道。
从个人角度,骑行者和行人经过开阔地带时应当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摩托车驾驶员佩戴护颈装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害。
技术创新也可能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开发可见度更高或断裂强度更低的安全风筝线,减少其危险系数。
刘某某的大哥刘高元无奈地说:“我们至今不清楚绳索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该找谁负责。”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查找割伤刘某某的绳索来源。
但比追责更迫切的,是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市政管理需要在这些潜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公众教育应当提高人们对风筝线等隐形杀手危险性的认识。
每一位放飞风筝的人都应该选择开阔场地,远离交通要道;每一位路人也需要保持警觉,毕竟那根几乎看不见的细线,可能成为夺走生命的利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