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栖:岭南乡村的生态防疫智慧

广药大师生创新”稻鱼共栖”模式,用禾花鲤生物防控基孔肯雅热,实现生态防疫与农民增收双赢。

在肇庆怀集新平村的稻田里,一场静默的生物防控战正在上演。广东药科大学”渔你乡随”实践团的师生们发现,那些游弋在稻株间的禾花鲤,日均能消灭上千只蚊虫幼虫。这个看似传统的农耕场景,实则暗藏现代公共卫生的智慧——通过恢复”稻鱼共栖”的生态循环,构建起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天然屏障。

蚊媒疾病的生态困局

岭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提供了理想的孳生环境。传统稻田的静水区犹如天然的”蚊虫孵化器”,每平方米积水可孕育数百只蚊蚋。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在此环境下极易传播,化学灭蚊剂虽能短期见效,却带来生态破坏和蚊虫抗药性的恶性循环。

广东药科大学王景鑫副教授团队通过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常规喷洒灭蚊剂的稻田区域,蚊虫耐药性每季增长约12%,而周边水域的浮游生物多样性下降达37%。这种不可持续的防控方式,亟需被生态友好的替代方案打破。

古法新用的生物防控

“水里有孑孓,稻下藏成蚊”——实践团的发现揭示了防控的关键窗口期。禾花鲤等稻田鱼类具有惊人的生物控蚊潜力。实验数据显示,一尾20克的禾花鲤在28℃水温下,8小时内可摄食1200-1500只孑孓,捕食效率是普通食蚊鱼的1.8倍。这种源自本土的鱼种,其拱泥觅食习性更能扰动水体,破坏蚊虫产卵环境。

团队创新的”鱼稻1:10″配比模式(每亩50-60尾鱼苗),在怀集试验田取得了显著成效。监测显示,实施稻鱼共作的田块,蚊蚋密度较常规稻田下降76%,而对照化学灭蚊区仅降低43%。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生物防控效果具有持续性,随着鱼类生长,控蚊效能呈指数级提升。

三级预防的生态实践

实践团将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融入传统农法:

  • ​一级预防​​:通过鱼苗投放阻断蚊虫孳生,2024年新平村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同比下降62%;
  • ​二级预防​​:建立村民症状监测网络,早发现早报告;
  • ​三级预防​​: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降低环境致病风险。

这种防控体系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稻鱼共作田块每亩增收约800元,而节省的灭蚊成本使净收益再增15%。村民梁伯算了一笔账:”以前买药灭蚊一季要花200多元,现在鱼苗钱才几十块,鱼长大了还能卖钱。”

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稻鱼系统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但将其系统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尚属创新。实践团发现,禾花鲤的控蚊效能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当每亩鱼量超过80尾时,控蚊效率提升趋缓,而鱼类生存空间竞争加剧。这提示生物防控需要精准的生态平衡。

团队研发的”四维评估法”(生态、经济、健康、社会)为项目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清远连南等地的推广试验中,该模式使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58%,自愿参与率达83%,形成可复制的”怀集经验”。

乡村振兴的健康路径

“渔你乡随”项目的深层价值,在于开创了”以生态促健康,以健康带产业”的乡村发展新模式。新平村现已建成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开发”生态研学+健康旅游”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接待研学团队32批次,创造就业岗位28个。

这种将传统农艺、现代医学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实践,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提供了生动样本。正如王景鑫副教授所言:”最好的防控不是消灭自然,而是重建平衡。当每条小鱼都成为健康卫士时,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可持续的免疫力。”

在怀集的稻田里,游鱼不仅是增收的希望,更化身健康的守护者。这场由高校师生与村民共同演绎的生态防疫实践,正以其质朴而深邃的智慧,重新定义着现代公共卫生的边疆。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