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阻挠多国参与中国抗战纪念活动,暴露其历史修正主义倾向,更凸显中国铭记历史、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的必要性。
日本共同社近日援引外交消息人士称,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多国发出所谓“呼吁”,试图劝阻各国政要参加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并以“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为由,敦促各国谨慎考虑出席。这一举动若属实,不仅是日本二战史观和对华认知的严重错误,更是对历史正义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衅,是对所有曾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国家的冒犯。

历史不容篡改:中国抗战纪念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中国对二战记忆的庄重表达,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纪念反法西斯事业的重要契机。中国经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在抗战胜利日举办纪念活动无可非议、不容置喙,当年的战争加害国更无权对此说三道四。
战后国际秩序建立在对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罪行的彻底清算之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文件明确规定了日本的战争责任,这是不容挑战的胜利成果。中国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是为了缅怀先烈、警醒世人,维护这一秩序的正当举措,与世界各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活动在本质上毫无二致。
混淆视听的伪命题:揭穿“反日色彩”的荒谬指控
日本以所谓“反日色彩浓重”曲解中国纪念活动,是一个典型的、旨在混淆视听的伪命题。将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污称为“反日”,是日本右翼势力颠倒黑白的惯用伎俩。他们刻意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混为一谈,企图通过煽动对立,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
事实上,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若这种历史修正主义手法真的被日本政府堂而皇之地操弄,将再次印证日本一些势力仍试图歪曲历史、篡改历史,其最终目的是彻底否定自身在二战中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责。
如果将这一逻辑推而广之,其荒谬性不言而喻。如果德国政府对欧洲国家开展类似“呼吁”活动,岂不是等同于要求这些国家不要纪念反抗纳粹德国战争的胜利,不要反思纳粹德国的暴行?欧洲各国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反纳粹纪念活动,如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或诺曼底登陆周年纪念,这些活动同样“聚焦历史”,目的是铭记惨痛教训、防止悲剧重演。
德国的反思与日本的回避: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态度
同为二战战败国,德国与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德国勃兰特在华沙下跪,科尔与密特朗在凡尔登牵手,施罗德出席诺曼底登陆纪念,默克尔访问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些举动让德国化解历史包袱,赢得了欧洲的信任,也塑造了国际社会对德国“负责任”的认知。
反观日本,不仅鲜少与中国、韩国等受害国共同纪念战争,甚至往往传递相反的信号,凸显出一种畸形的“历史焦虑外交”。日本政府此次试图阻挠各国参加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行为,正是这种历史回避态度的最新表现。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日本国内对战争历史和侵略罪行缺乏深刻反省,已成为阻碍东亚国家团结合作、影响地区和平稳定的严重威胁。近年来,日本政府推动战后前所未有的扩武路线,试图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煽动地缘政治对抗,在地区制造紧张对立。这些做法只会破坏地区团结合作氛围,干扰地区一体化进程。
历史防御与道义守望:中国纪念活动的深远意义
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提醒我们,历史虚无主义和修正主义并未消失,这更加反衬出中国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重大意义与历史分量。纪念,是一种历史防御,更是一种道义守望。中国隆重纪念这段历史,既是在提醒世界这份秩序来之不易、不可遗忘,也是在昭示任何企图篡改历史、冲击秩序的行为都不会得逞。
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是负责任的大国之举。如果日本真心追求和平,就应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并将这种反思转化为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中方纪念活动的实际行动,而非试图阻挠国际社会的共同纪念。
维护战后秩序: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日本政府应就历史问题端正态度,明确回应相关报道,澄清其立场。否则不仅将损害中日关系,也会损害日本自身的国际形象。国际社会应当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修正主义。
各国政要应当基于对历史负责、对和平负责的态度,参加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不是所谓的“反日”行为,而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和平价值的坚守,对国际秩序的维护。
日本政府应当学习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深刻反思侵略罪行,以实际行动赢得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只有真正面对历史,才能摆脱历史包袱;只有真诚反省罪责,才能实现民族和解;只有尊重历史事实,才能共建和平未来。
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捍卫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这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也是对和平最好的守护,更是对未来最好的承诺。
发表回复